第五十三章 方略(2 / 2)
待得将来我方大军杀至,这些暗棋便可在关键之时起兵襄助!”
“嗯?泰公此言倒是颇有道理。”
“我亦觉得如此。”
“明暗相辅、虚实相济,我看可行。”
“俺也赞同。”
……
众人顿时议论纷纷,大部分人皆是表示认同。
张角扫了眼人群,沉默良久后忽然抛出一个问题。
“若是如此,那朝廷必然能够集结更多兵力来攻。
届时,我方压力大增,又能否抵御?
毕竟,如你所言,其余各方人马不动,单以这五州人力,能够募集的可用之兵可比不上朝廷。
再则,朝廷大军兵甲齐全,而我军单靠目前兵甲储备及五州缴获,可远有不如。”
张渊神秘一笑道:
“天公,这便是我要说的第六点。
器械兵甲之利,岂能受制于人?
这兵甲器物,我太平军自然也需早早开炉锻造。”
张角摇摇头,无奈道:
“其实我太平道也暗中开设有一些小型兵甲作坊,且具备独特冶钢之法。
然铁矿乃官办,很难获取大量原铁,兵甲锻造自然大受限制。
这些年来,所积攒之兵甲,十分有限。”
张渊闻言,眼神微闪。
张角所谓独特冶钢之法,想来便是太平经所记载之炒钢法。
“使工师击冶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
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耶。”
这段话见于太平经人卷,虽未提及炒钢二字,但其后的详细冶钢过程,正是炒钢之法无疑。
在这个时代,炼钢方式主要还是块铁渗碳钢。
至于炒钢法,其实在西汉中晚期便已出现,但还很不成熟。
而太平经所记载之炒钢法,已是极为成熟之炼钢法。
炒钢法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中叶,足见其优异。
相对而言,西方世界是直到十八世纪左右才掌握,足见中国古人之不凡。
“天公勿忧,我已算出一地大矿。
此方铁矿矿藏极为丰厚,且乃半露天之矿。
只需遣匠师往梁期县乌褐山仔细搜寻便可。”
张渊淡笑着,道出了一处地名。
身为一名小说家,他的脑海中有着各类稀奇古怪的东西。
虽然许多事都不精通,但一些历史信息还是掌握的。
像他此番所言矿藏,其实在宋朝才会被发现,乃是北宋五大铁矿之一。
而中国最大铁矿带,就在幽州辽东郡。
将来拿下了幽州,铁料来源根本不用发愁。
“此言当真?”
张角顿时双眼一亮,语气略显激动。
眼见张渊肯定颔首,张角的脸上不由多了一抹笑意。
若是真的有一方巨大铁矿,有那奇异炼钢之法佐助,太平道兵甲一项便可快速补足劣势!
“大善!乌褐山一带人迹罕至,如若真有铁矿,那我太平道便可快速取用、发展!”
张角提了一句,之后神色一肃,郑重道:
“既然此项后顾之忧不再,那关于前项议题,本道主允了。
便照泰公之言,调整我太平道……太平军之战略。
此后,太平军之发展核心将倾斜向冀、幽、兖、徐、青五州。
至于豫州及荆州、扬州,便转为暗中布设。
同时,也要遣核心弟子前往并州、凉州、益州、交州发展,增强四州势力布局。
倒是司隶……”
张角说着,面露迟疑之色。
数息后,眼神一定道:
“河内郡、河南尹,及帝都雒阳,仍需重点发展。”
张渊眉头微皱,考虑一会儿后,终还是止了规劝之心。
一则,张角对直接拿下帝都雒阳之执念很深,很难劝服。
二则,他此时也不曾考虑好究竟是否要直接对雒阳动手。
或者说,他目前根本没有拿下雒阳之信心。
但另一方面,他又难以预估在起事之前,自己究竟能积累多少底蕴。
是以,对于此事,尚需日后再行决断。
……
大略既定,此后坛会上又详细议断了不少事务。
及至坛会临终之时,已是华灯初上。
张角也在此时确定了张渊之具体职司。
“泰公道主智略高深、见识卓绝,是以,本道主决定,许泰公张渊以全权参合、处置太平军各项事务之大权。
凡我圣道子弟、凡我太平军各部司,皆需遵从泰公之旨意,不得违逆!
泰公之权案,仅在本道主之下!”
听闻此令,殿内人群无不愕然。
统御整个太平道各项部司及所有人员之权,即便是地公及人公道主都不具备啊。
而且天公最后一句话,更将张渊直接提到了地公及人公之前,安能不让人惊异。
但仔细想想,以张渊之能,其实如此决定也是情理之中……
“遵天公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