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天子三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2 / 2)
轻而易举的做到这一手,这伏太恐怕距离上三品天人圣贤的境界都不远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子三剑,果然名不虚传。”
吴道忍不住赞叹。
含光剑,果真如传说中的那般,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有。其所触也,泯然无,经物而物不觉。
承影剑,将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其所触也,窃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疾也。
宵练剑,方昼则见影而不见光,方夜见光而不见形。其触物也,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
含光、承影、宵练都不在天下十大名剑的排名中,但给吴道的感觉丝毫不弱。
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犹有过之!
“儒家果真传承久远……”
哪怕心高气傲的吴道都忍不住感叹。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还是没落已久的儒家,试想当年儒圣尚在时的儒家会有多么恐怖?
妃雪也是心神一凛。
她是亲身感受过易水寒的。
对于天下名剑有深刻的体会。
此刻,面对含光、承影、宵练三剑,她第一个念头便是三剑不在易水寒之下。
“儒家果真可怕,难怪墨家巨子对儒家都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妃雪对‘敬而远之’四个字有了深刻体会。
此刻,场中也唯有陆馨还能保持平静,说道:“儒家天子三剑名不虚传。”
“亲眼目睹三剑之后,我已有了答案。”
伏太微微一笑,躬身道:“愿闻其详!”
一直面带微笑,恪守周礼的二先生颜思和三先生张良也不禁有些好奇起来。
陆馨只是看了三剑一眼,便已有了答案。
莫非监正五弟子真的如传闻中那般得了监正的真传,有世事洞明百晓生之能?
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不要说是书院三贤者了,就是吴道和妃雪也是心中惊异,陆馨居然有答案了?
面对着一众目光,陆馨只是微微一笑,说道:“其实天子三剑,当年列子已然给出了答案。”
“天子三剑并不以伤人杀人之能来彰显威力!”
“这三把剑也不单剑,而是道的载体,指的是不同的几种力量,代指的是三种状态。”
“这三把宝剑被分为上品含光、中品承影、下品宵练,这三把所谓的宝剑只是人修行的三种状态——上品含光是入道合体之状,中品承影是遇道引信之状,下品宵练是为按道守习之状。”
“越次等的剑越能使人感受其存在。”
“为何称此三剑都不可以杀死人呢?是其剑锋不够锋利,剑不够快么?”
“并非如此。”
陆馨嫣然一笑,指着三剑说道:
“含光,其剑如光、如影、如风;光不可见,是因时光如梭快比闪电,瞬间可通天地使人无察。”
“承影,影只存形,是为气随机行,容形而存影迹似有还无。”
“宵练,风有留余,寒热风湿之入体即合其身,且皆有症状。”
“时光、气机、风行都是与人相关之物,各有其制,都不会要人命,却也是时时在要人命,只是它们也是在按照命体本身在行事罢了。”
“孔周以剑喻道,并直言相告于来丹,报仇之事本无需自己动手,自然会有其死亡的时候。”
“来丹不明其理。”
“孔周还有意来个斋心七日,以观其心变,但来丹心意难改,也就只能顺其之意而行。”
“至于说童子佩三剑却三军,也是说占得了天机,占得了自然之理。”
“三剑本非剑,只是以上古神剑喻道。”
“但若修行有成,领悟了坐忘之道,这三把道剑便能真正发挥出神剑的威力!”
吴道眉头舒展开来,若有所悟。
在他看来,这三把剑颇有物极必反的味道,三剑分别代表了道家追求的三种境界。
三把剑的特点其实就是道家所说的无。
从宵练、承影到含光,明显是越来越无形无相,境界越高,越无痕迹。
实际上不能杀人并非就是威力不够,而是威力越大、越强的境界,也就不执着于伤害了。
具体点说,三把剑就是《庄子》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神人、圣人。
正可以对应三把剑的境界。
至人顺其自然,与天地大道融为一体,和光同尘,正如含光剑无形无质、润物无声。
神人比至人差一点,但也能顺应本心,忘掉世俗,不去追求功名利禄。
圣人有心中的志向,人间名利,比神人差一点。
所以说,三把神剑的神异之处,并不在于表面的杀伤力,而是其中代表的道家哲学与境界。
这也是三把天子神剑的道家哲学。
师妹,果真是得了监正老师的真传,吴道笑着看向儒家三贤。
却见,伏太眉头紧锁,似乎对答案不太满意,正在思考对策。
吴道心神一凛。
莫非儒家还打算胡搅蛮缠?
当年,那位儒圣周游列国靠的可不单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而是以“理”服人!
那就比比谁更硬好了!
吴道做好了出手的准备!
听了陆馨的答案,伏太忍不住上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