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母牛遇难(上)(1 / 2)
十八世纪,九月上旬,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澜沧江边。
江边的沼泽地上,有一个大水潭,小溪的流水,从森林流出来,注入水潭,飞溅在戏水的野牛身上。
水潭堤岸上,稀疏地分布着几棵高大的木棉树,树上垂下很多黄胸织布鸟的巢,巢的形状像葫芦,在江风的吹拂下,不停地摇摆。
太阳快落山了,一只画眉鸟站在木棉树上,展示着音域宽广,音质纯净的歌喉,歌声悦耳动听,如小溪的潺潺流水。
水潭四周,弥漫着浓郁的姜花香味,三三两两的豆娘和蜻蜓,色彩斑斓的棕斑蝶、玉斑凤蝶、中华翠凤蝶等蝴蝶,在白色的姜花和粉色的牵牛花中穿梭,以袅娜的舞姿,为画眉鸟的歌声伴舞。
沼泽地上,有几处盐碱滩,对野牛、野象和野猪来说,从森林中走出来,舔舐盐分后,在水潭里洗一个痛快的水浴,再回沼泽地弄一身泥浆,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这里的天气燠热,泥浆除了降温,还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此时,野牛在水潭里洗澡,野猪则分散在沼泽地上滚泥浆。
大水潭,是“野象路”和“野牛路”交汇的地方。
“野象路”,顾名思义,是野象开拓出来的。千百年来,野象群沿着同一路线,在森林和江边来回走动,不得不推倒树木,扯断藤蔓,搬走大石,踏平灌木,最终开辟出了一条从密林逶迤到水潭的,三米多宽的野象路。
野象路上,布满了成年野象踩踏出来的,脸盆一样的大坑,同时还分布着筛子一样大的粪堆,这当然也是成年野象的杰作。
“野牛路”,则窄小得多,隐藏在密林中,是野牛群长年累月走出来的。
形象地说,野象路算得上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的高速公路,野牛路则是森林中的隧道。
夕阳的余晖,铺在高低起伏的原始森林,洒在鲜花、蝴蝶、蜻蜓身上,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澜沧江边呈现出一幅美丽生动的天然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