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钢铁(下)(2 / 2)
继续鼓风,使炉内温度不断升高,当炉温升到一千三百度左右的时候,斜搁在炉口内的生铁的一端开始熔化,开始不断地滴铁水。
这时,炼钢工人便用大铁钳钳住生铁在炉外的一端,左右移动,使铁水均匀地淋到熟铁上,同时,不停地翻动熟铁,使熟铁各部分都能均匀地吸收铁水。
淋完两次后,便把熟铁夹到铁砧上锻打,去除杂质,就得到了需要的钢坯,俗称‘钢团’,也叫苏刚,是灌钢的升级版。
陈远宏仔细的观察着院中这口冶金炉,这应该就是后世所说的坩埚炉了,炉子跟前还有一口鼓风机,他仔细的看了一下,发现这鼓风机还是活塞式鼓风机,结构功能与近代鼓风设备基本一致。
这个就牛逼了,自己本来还想装装逼的,结果被现实打脸了。
“一般民间的炼铁炉有多大。”
李汉生笑呵呵的说道:“比官府的大,我们一般把它叫做大肚子炉。”按李汉生的说法,这应该就是竖炉了。
通过他的介绍,陈远宏才知道这种炉子叫瓶炉,体形比官炉大,通常情况一日夜可出铁三千六百斤,最高可日产生铁六千余斤。
陈远宏发现,后世的钢铁技术,其实是和中国古代炒钢技术是一脉相承的。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这项技术确实和后世有传承关系,近代的时候,西方人请中国师傅传授冶铁技术。
所谓的贝氏转炉、平炉,就是在中国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跟欧洲原本的冶铁脉络并无关系;一八四五年美国企业家凯利请了四位中国冶金专家到肯塔基州城,传授炼钢技术。
一八五二年扩散到英国,使钢铁专家贝赛麦于一八五六年,在转炉中直接由生铁脱碳成钢,对欧洲生产大批量钢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十九世纪中期法国人马丁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发明的平炉炼钢法(西门子——马丁法)就是以中国早期的设备和原理为基础发明出来的。
正是由于中国人传入了炼制生铁和由生铁炼钢的技术,这才是欧洲钢铁工业发展的关键,如果没有钢铁,就没有欧洲的工业化大革命。
现代钢铁工业的基础就是高炉、平炉、转炉,高炉直接是中国古代发明的,平炉、转炉也脱胎于炒钢法,至于早期作为优质炮钢的克虏伯坩埚钢直接就是照搬炒钢法。
再加上早期传到欧洲的天工开物,这本书被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直接推动了欧洲工农业革命,没有这几样东西,就没有工业革命,也没有现代工业文明。
所以说句不算过分的话,工业革命的大门是中国人打开了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才是欧洲人的功劳。
陈远宏觉得今天所行不虚收获良多,一个庞大的计划在他心里慢慢的成形,他对李汉生说道:“我隔段时间,准备组建一个钢铁行会,到时候会有一个大惊喜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