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风云突变(1 / 2)
第八十一章
风云突变
李隆基瞄了一眼魏知古老儿,脸上掠过一丝极为不爽的神色,但很快恢复平静。他没有发作是有原因的,当年在他登基之初,在与姑姑太平公主展开了殊死拼杀之际,为了拉拢民心,赢得朝臣的支持,李隆基曾诏告天下,要仿效太宗陛下,广开言路,八方纳谏。
自己红口白牙引出话题,却要阻塞反对方朝臣的进言,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再说,魏知古虽垂垂老矣,但也是大唐的右丞相,在朝臣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李隆基故作讶然道:“魏相有何高见,请速速奏来。”
魏知古启奏道:“陛下!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两军交锋,玉石俱焚,自古杀人一千,自损八百。末相愚见,陛下刚下诏出征吐蕃,吐蕃闻风求和,这是陛下天威所致。太宗陛下主政时,曾数次与吐蕃联姻,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互通商市,被传为佳话。陛下曾说过要仿效太宗陛下,何不沿袭太宗的外交策略?将永乐公主嫁与吐蕃,重书历史佳话?”
果不其然,文臣一出口,满嘴的知乎者也,引经据典,滴水不漏,让人不得不信服,一些中间派的大臣颔首微笑,纷纷附和,李隆基沉着脸,无法表态,目光移向了右侧的武将席位。
此时的大唐,仍是文重武轻,文臣可以官至一品,而武将的最高官位也就是个从一品,眼下,最高的武将就是陈玄礼了,但他只是个三品官,更重要的是他只负责李隆基贴身护驾,参与军事,更说不上硬话。
王海宾气得脸色通红,欲竖指怒怒魏知古,却被薛讷阻止了下来。薛讷虎步出席高声奏道:“陛下,末帅有本奏。”
李隆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欣慰道:“薛元帅,薛家世代为将,满门忠烈,说说你的看法。”
薛讷掷地有声地道:“陛下!吐蕃无诚信之邻邦,反复无常,为大唐之祸患,大唐强大时,吐蕃求和自保,若大唐国力稍有下降,但瞅准时机兴兵来犯。眼下,吐蕃畏惧陛下天威,正是陛下兴正义之师,征讨吐蕃,大唐男儿无不踊跃参军,奋勇杀敌。陛下可一战永除边患,收复河西广袤之地。”
薛讷话音刚落,张说出席奏道:“陛下,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薛元帅声称吐蕃国力不济,薛元帅可知,自武周以来,吐蕃国力日渐强势,侵占大唐安西四镇,以及河西走廊咽喉之地,吐蕃的的相帅坌达延可谓文武双全。末相所知,坌达延是吐谷浑可汗与吐蕃公主所生,吐谷浑一直是大唐的附属国,健达延为何要替吐蕃卖命,我想朝中诸位大臣者应知道其中原委吧。”
张说这番话极具杀伤力,他在影射薛讷先父薛仁贵“大非川”兵败。当年,薛仁贵率十万大唐精锐征讨吐蕃,被吐蕃四十万大军包围,十万大唐男儿损失殆尽。“大非川”一战,吐谷浑可汗率部队归降了吐蕃,坌达延才华出众,很快晋升为吐蕃相帅,大唐失去了吐谷浑这个军事缓冲国,疆土处于吐蕃的兵锋之下,饱受威肋。
“大非谷’兵败有多方面的原因,非大唐非战之过也。张丞相,你身为大唐重臣,位高权重,为何不为大唐社稷着想,眼下正是大唐与吐蕃决一死战的时候了。”
薛讷被张说激怒了,脸涨成了猪肝色,须发怒张。
张说不愠不火,哈哈一笑:“薛元帅,是谁不为大唐江山社稷着想?恐怕是薛元帅出一己之私欲,一心想报先父‘大非谷’之仇,才力谏陛下进兵。”
“你,你,休得血口喷人。”
薛讷虽出自功勋之家,但终是武将,在舌辩上却远逊一筹,激动之下竟找不到辩辞。
果然张说厉害,他进而谏道:“陛下!吐蕃地处高寒之地,易守难攻,眼下国力强力,虽一战而定也!依末相愚见,陛下可借鉴汉武大帝与匈奴的战法,先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待我大唐兵精粮足时,兴王师命一上将率军出征,可一举击败吐蕃,一战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