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国之栋梁(2 / 2)
哪怕这个人是中常侍,只要这个人在京畿;哪怕躲在皇宫里,只要有证据证明这个人涉案……那么很遗憾,司隶校尉下面的吏就能冲到宫里依法抓人!显而易见,有志气的人都想当朝臣,而不是靠皇帝垂青的廷臣。
出宫的石板路上,面容刚毅胡须浓密的王允已过中年,正是精力丰沛、阅历深厚充满行动力的大好年纪。
他头戴专属于御史官的风宪冠帽,与普遍皆戴进贤冠的官员很不一样,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起码王允是这么认为的。尤其是这两年来皇帝在宫里养的肥短巴狗,这巴狗本来就圆脸大眼睛看着神态类人,又圆圆胖胖,再戴个进贤冠跟很多官员不仅神似,还有离奇的形似……
当王允见到韩身影时,趋步稍稍加速以紧迫态度表达最韩这位名震朝野的大儒,上前微微作揖:“秋获佳节诸人繁忙,未曾想韩侍中在黄门处等候,是王某来迟怠慢了。”
年近六十的韩身子硬朗,展臂拂手示意同行,面容带着大儒该有的恬淡如风,和煦如暖阳的微笑:“老朽之人,因一时幸进而得居高位,势必不能长久。此并非喜事,王子师又何必效仿庸人自作谦态?”
话间两人并肩而行,王允嘿嘿笑着应和等待下话,韩抬手食指点着王允:“司徒杨赐对子师多有赞言,对我等常言卿乃国之栋梁。司徒这话老朽原本心中置疑,近来多方关切得悉子师做的好多大事,不得不佩服司徒高瞻。”
韩夸赞,王允却一副忧虑国事模样:“杨公过誉,王某不过是秉持初心依法为公而已。某年十九举吏任事,至今春秋已二十有六,几经浮沉从未安心施政于一方,如何能担当得起‘国之栋梁’一词?”
不出所料的自谦,韩缓缓着:“当得起,要成栋梁之材,就须有栋梁之志。胸无栋梁之心,岂会于山野之中忧虑时政利弊?何况,为国为民擎一柱拱卫一方太平者是栋梁,那潜匿江湖之中,倾之际能慷慨舍身而起立一方安宁者,倾之前是否国之栋梁?”
扭头看王允,韩微笑着:“六年前蔡伯喈蒙难途径太原时,因刺客之故,子师前后可没少奔波;伯喈卧病阳曲霍亭时,子师与伯喈畅谈国政、时弊,虽隔六年,子师当年之旧策,犹可解今愁啊。”
这下王允不淡定了,面露诧异神色,眨眨眼睛颇有些不以为然道:“未曾想当初落魄时的狂言,也让蔡公传到了韩侍中这里。”
“这可误会伯喈了,此事者非是伯喈,而另有其人。”韩抬手抚须,笑吟吟看着王允,似乎就让王允来猜这个人。
王允一脸狐疑,眉头微皱:“当时亭中屋舍之中,仅有某与蔡公,再无第三人。韩侍中今日却非伯喈所传,那……此事真让人费解,还请韩侍中开解其中迷障。”
“呵呵,当时奉茶童至今犹记在心,王子师却已健忘,世事不定呀!”韩着,见王允脸色由惊诧、恍然、猜疑、再惊诧之间变动,自顾自着:“那童已拜入蔡伯喈门下,昨夜与老朽月下畅谈,言语之中提及你王子师,且多有推崇之意。正因如此,老朽才想为这忘年知己出些许力气。”
王允余光中,可以看到韩不同以往的眼神,颇有一种你不让如愿,我也不会让你如愿的架势。
六年前的蔡邕因遭难,当时党锢正烈,蔡邕一家这时吸引下人注意,沿途豪族多参与保护,王允受舆论裹挟为蔡邕前后奔走也是正常。就因为王允帮过自己,蔡邕就要把魏越抛给王允,这种想法在韩看来是不可取的,起码他站在魏越的角度来看,是不可取、无法接受的。
人家王允又不是蔡氏子弟,又没有在蔡氏门下学过什么技艺,难道就因为当初因为时政问题聊得比较开怀,就把弟子的前程一股脑抛过去?
昨夜听魏越提及这方面的事儿,韩不得不敲打敲打王允,点出栋梁之材的判断依据:这个蔡邕的弟子你要收下,他是我的忘年交,别管蔡邕那档子事,我保你成为今后的国之栋梁,你发迹后也要给出一样的机会。
这下王允迟疑了,只能微笑着表示有意思,要见见蔡邕的这个门人。
这种‘国之栋梁’的赞许是不能乱用的,现在的国之栋梁杨赐今称赞王允是明日的国之栋梁;那明日的栋梁王允就要夸杨赐的某个子孙是后日的国之栋梁……这是一场简单到极致,又复杂到没边的游戏。
这个游戏是堂难度还是地狱难度,就看你出生时持有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