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催眠性幻觉(2 / 2)
只有三日吗?听闻答案的这一刻,生命正式进入倒数,胡昭梅还剩最后三天时间,可以陪在他的身侧。
临行前,胡昭梅特地嘱咐高阳晟:“我自知死期将近,所谓家乡皆为谎言,倘若三日之后,牧仍不愿离去,切记,你要想尽办法,悄悄带我离开。”
牧担忧她途中遇险,担忧她身体状况,说什么也不愿让独自离开,率一支精兵随行护送。
胡昭梅不忍留下一具冰冷的尸体,让牧独自承受痛苦,本想离开他,找一个荒无人烟的角落自我了断,可他始终不愿离去,一路护送陪伴。
经过三日的观察,结合磁共振的检查结果,医生告知的骇人听闻的消息:“病人现在十分危险,随时可能过劳而死。”
袁峰逸听得一头雾水:“怎么会?她一直躺在ICU的病床上,大多时候都是昏迷状态,怎么可能劳累?”
医生从容淡定的回答:“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病人并未进入休眠状态。”
“这是什么意思?”袁峰逸越听越糊涂,一脸迷茫的望着医生。
医生斯条慢理的解释:“简单来说,病人虽然是闭眼昏睡着,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进度睡眠状态,多导睡眠监测显示,她在注射镇定剂以及助眠的药物后,仅仅短暂的进入睡眠状态,又很快脱离药物苏醒过来,脑部与肌肉的活跃程度甚至比她清醒时更加旺盛,而她又出现脑细胞大量死亡,脑部供氧不足,很容易造成脑死亡。”
答案一出犹如晴天霹雳,袁峰逸不敢相信,强行克制着情绪,继续问:“为什么会这样?她明明是睡着的啊?”
医生推了推眼镜,继续回答:“根据磁共振的检查结果再融合你们的描述,初步诊断,病人应该患有很严重的精神分裂,而她现在的状态,大概是进入到了催眠性幻觉中的负性幻觉。”
瞬间,袁峰逸情绪失控,手脚无处安放,四处挥舞,说:“什么叫应该?做了那么多检查你只能告诉我应该?大概?她没有分裂过啊,精神一直属于她自己,怎么会是精神分裂?”
医生抿了抿嘴唇,轻叹一声,说:“像这类的精神疾病,在医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精神性障碍,医生只能依靠检查再结合病人的言行举止来做判断,现在病人神智不清,我们无法与她正常交流,所以只能做出大致的判断。你所理解的那叫人格分裂,精神分裂并不会分裂出很多种人格,那是情感、认知、思维上出现障碍。”
这是一系列解答无非就是在说她已经精神失常,袁峰逸惋惜,却已是既定的事实,捂着快要炸掉的脑袋许久,才继续问:“那什么是催眠性幻觉?又是谁催眠了她?”
医生能理解他此时的心情,所以十分耐心:“至于催眠性幻觉,是一种在催眠诱导状态之下出现的幻觉,而负性幻觉是被催眠者进入了更深度的催眠,而此时的她与外界隔离,可以根据催眠指令丧失听觉、知觉等能力,完全进入幻觉世界。”
这样的情况闻所未闻,袁峰难以置信,愣了许久,才喃喃低语的开口问:“怎么会这样?说了这么多,你也没告诉我是谁催眠了她?”
“我们一同会诊的其中一位专家,曾经就有过一个情况和她相似的病人,是她自己催眠了自己。”医生说完,轻轻拍了拍袁峰逸的肩膀。
医生从始至终不苟言笑,一本正经,一点也不像开玩笑又或是胡说八道,可这样的事情太过骇人听闻,袁峰逸目瞪口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耳朵所听到的话,复述了一遍,确定自己有没有听错:“她自己催眠了自己?”
“对,她自己催眠了自己,那位专家的病人就是这样,曾经遭受过太多难以承受的痛苦,一直得不到解决与释放,积压在心中太久,对这个世界从失望到绝望,渴望拥有全新的世界,逃避现实生活,于是延续了她潜意识的某种美好,也许是一个美梦,也许是一段曾经的记忆,又或许是看过的某个影视剧,不经意间自我催眠了潜意识,构想出一个虚拟的世界存活其中,病人以为自己在睡觉,但实际进入了自我催眠的幻觉之中。只是,像她这么糟糕的病况,进入到这么深度催眠的,我们也是第一次见。”
影视剧的剧本都没有这么狗血,可这些偏偏都真实的发生了,那些过往早已超过她能承受的负荷,为了逃避现实的痛苦,她甘愿自己虚构出一个世界停留其中,最后她自己都分不清现实与幻梦,而让自己陷入危机,命悬一线。袁峰逸连忙拉住医生的衣袖,苦笑着哀求:“医生,求求你们救她,花多少钱都要救下她,她还有个五岁的孩子呢,孩子还小,不能没有妈妈。”
医生用坚定的表情,轻声安抚着:“您先不要激动,您的心情我能理解,我们作为医生,救治病人是我们的职责,请您放心,我们一定竭尽全力。但是我也希望你们家属能积极配合,帮助治疗。首先,不要让病人知道自己进入到了催眠性幻觉,这样很容易让她幻觉崩塌,精神受到刺激,造成休克或脑死亡。其次,尽量让她的至亲至爱,在她清醒的时候,多多鼓励她,用爱感化她,让她能有勇气面对现实。”
真是悲哀讽刺,在这世间,除了若若,她哪里还有什么至亲至爱?而她的那个挚爱,也是停留在那个幻梦之中,虚构出的一个人罢了!袁峰逸让若若学一些鼓励的话,反复练习。
若若有些心不在焉,转过头就把刚刚练习的话,忘得一干二净。她还太小,袁峰逸不忍告诉她真相,对于她来说,太过残忍,更不愿拿“妈妈要永远离开”之类的话威胁她,以免她留下阴影。
无奈之下,袁峰逸只能自己亲自出马,尝试劝说胡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