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示范(2)(1 / 2)
火仁甫打断刘敏的话:“这事我知道了,幺妹儿你在这里教你娘做饭,我马上回家去拿米!”
火爷爷迈腿向门外走去,走了几步又退了回来祥在刘二跟前说:“刘二你不要在这里参合好不好!跟我上稻田灌水去!”
刘二看了火仁甫一眼,不敢违抗他的“命令”,跟在他后头向外走。
火仁甫是刘二的恩人,要不是火仁甫;精鸡烂杆的刘二恐怕早就不在人世。
刘二二十多岁时,是火仁甫把流浪柏树林的刘敏娘亲介绍给他做老婆,尽管刘敏娘亲带着不懂事的刘敏;但刘二心中早就乐开了花。
像刘二这个光棍汉,能娶上刘敏娘亲这么漂亮的娘子;夜里睡觉总会笑醒来。
刘敏娘亲带着刘敏进入刘二的家,死气沉沉的院落里立即出现生机勃勃的气息。
刘敏娘亲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是个勤快能干的女人;就是她把纺棉技术带进柏树村的。
刘敏娘亲嫁给刘二后,刘二的懒病很快收敛起来;刘敏娘亲便让他出去购买棉花,说她要在家中纺棉织布挣钱。
蜀地当时还没有棉花,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棉花传入东土前华夏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
宋朝以前华夏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
“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
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初而且是秦岭以北地区,关于棉花传入华夏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始传种于华夏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意思是说宋初棉花种植只在陕西关中、广东、福建一带,刘敏娘亲会纺棉花可能就是关陕、广东、福建那边的人。
刘敏娘亲要刘二外出购买棉花,还说越过柏树林北边的那道高山就能买到。
刘二听完刘敏娘亲的吩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没有听说过棉花这样的植物;便去问火仁甫。
火仁甫听刘二如此讲,也是傻了眼;因为他也没有听说过棉花这两个字。
火仁甫跟刘二在火家酒馆里叽叽咕咕,刘敏娘亲赶来了;手里拿着一张自己画成的草图递给火仁甫道:“火大哥,这是纺车草图;您能不能找个木匠给奴家打造一架纺车?”
火仁甫是见多识广的人,没有听说过棉花,但纺车这种纺织工具早就见过。
因为成都的蜀锦坊缫丝人常用纺车纺丝。
火仁甫对纺车还是有所了解的,刘敏娘亲勾画出来的纺车是最原始的手摇纺车。
手摇纺车的纺轮加捻纺纱操作是间歇进行的,首先用纺轮的回转惯性进行加捻;然后将捻好的纱线缠绕到另一根轴杆上。
这种操作方式一来效率较低,二来由于纺轮的转动速度难以控制;纺出的纱线往往捻合程度不同。
山东临沂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已出现了手摇纺车的形象,这表明至迟于汉代纺车已非常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