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不做武则天(1)(2 / 2)
刘敏很机警,识破和粉碎了这个计谋。她的主张符合当时的历史需要,得到了皇上的支持和信赖。
不管如何,寇准是失败了;这是刘敏的机会。
刘敏当了皇后,可以说手段比萧太后和武则天更“阴”,也可以说是更“合法”和更“高明”。
武则天上台,宫内外大臣结成联盟,企图推翻武氏天下;阴谋失败,武则天几乎把所有的人都投入监狱或处死,只留下了才女上官婉儿等极少数人。
跟武则天以恶治恶不同,刘敏是以善治恶。她没有处死密谋的人,而是贬斥了主要首领,量才起用其他的人(譬如李迪等参与密谋的大臣),做到君臣释疑、共事宋室。
宋太祖防止别人“黄袍加身”的削权政策巩固了新政权,同时埋下了咸口不言和言必伤人的危机。
刘敏的人事政策感动了很多人,消除了这个危机。
武则天重用亲友,有“酒色财气”四关保护裙带。
刘敏反其道行之,在一次封赏仪式上,刘敏让大臣们把自己的子女亲朋的名单报上;大家以为是要择优提拔纷纷上报,名单列的长长的能包括的全包括了。
刘敏把名单挂在自己的卧室,名为“百官公卿亲族表”;有人推荐某某当官,刘敏就查看那张表,除非证明有奇才,列入者基本不用。
刘敏还搞了“约束子弟诏”,要大臣百官带头教训子女亲朋,奉公守法,对违犯者严惩不贷。
不少大臣对此耿耿于怀,但刘敏的政策深得人心,取得了天下的信任,没人敢随意篡改旨意和搞土皇帝政策。
刘敏时期,“政出宫闱”,却“号令严明”,当时的各级政府基本做到了有令必行、有行必果。
武则天显耀自己的势力和财势,讲究富丽堂皇;刘敏却保持自己在宫中最穷的地位带头保持清廉。
她的衣着打扮简朴,要的是神质高贵;她请自己的亲朋吃饭,从不使用皇家器皿。
刘敏让皇帝和大臣们的宫女侍从个个都是华丽衣着和精心打扮,以此向邻国显示大宋帝国的繁荣昌盛,而自己的宫女和侍从却是个个素装淡抹。
刘敏送给长公主等上了年纪的皇家女子珠宝帕首,以便她们在临朝和外出的时候不必为假发和容颜而发愁。
一次,她的亲朋也要求珠宝帕首,刘敏回绝了。
为了满足自己性要求,武则天不惜打破自己订立的号令;为那些雄子重赏封大官,甚至有时候让他们议论朝政。刘敏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雄子,然而,正史野史几乎都没有相关记载。
在刘敏的影响下,丈夫真宗和“儿子”仁宗都不敢图享受,而是兢兢业业地做好治理天下的事情。
例如,真宗能宽仁慈爱和抵御北方外族入侵,保证了天下太平和经济发展。
仁宗能恭俭仁恕,有了旱灾水灾,他立在殿下,为全国百姓祈祷。
有一次,他晚上不能睡觉,饿了,很想吃羊肉。侍臣建议降旨破例索取。仁宗拒绝了,他说:我那样做,大家仿效,夜夜杀羊,天下还得了吗?有北方外族犯边,他能御之出境。
一次外出,刘敏得意洋洋,想在皇帝前面先行。一些大臣出来规劝,刘敏很不以为然。参事鲁宗道再次规劝,刘敏终于醒悟,再不许自己和车夫胡来,史称“鱼头参政”。
仁宗生身母亲李兰惠去世后,刘敏准备按照宫人等级送葬;知情老臣力谏说:“李氏为真母当用一品厚礼。刘敏大怒,吼道:休想拆散我们母子!”
老臣表示:不用一品厚礼,愿以死说明真相。
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宫闱风云几乎酿成宫廷政变。
经过反复心理斗争,刘敏终于觉悟,同意一品厚礼送葬,自己能否继续当皇后任凭发落。
老臣们看见刘敏能以大局为重和战胜自己的权欲,深受感动;对她敬重起来,不但支持她继续当皇后和垂帘听政,而且甘心为她保密。
宫里有些人挑衅议论:“李氏不过是个宫人,为何享有一品厚礼?如何要我等守法清廉?”那些老臣帮助刘敏说:“李氏为皇上立过大功,你等有何功劳?”
刘敏终于平安地渡过了这场危机,地位愈加巩固了,跟仁宗一直保持了母子无间的亲密关系。
刘敏也动过称帝的念头。一次,她问参事鲁宗道:“唐武后如何主?”
回答是:“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刘敏听了,沉默不语。
有些庸臣试图向刘敏献媚取宠,例如,方仲弓奏表上疏,请刘敏象武则天那样建立刘氏宗庙。
一开始,刘敏飘飘然,却有些犹豫不决,跟老臣商量,才放弃了这个念头,又一次战胜了自己。
后来,程琳献上武后临朝图,称刘敏为当代武则天。
刘敏立刻把图抛在地上,呵斥道:“我不能对不起前辈!我不是、也不想作武则天第二!”
武则天为自己立了无字碑,不管后人如何评论,还是希望后人记住自己曾经是个号令天下的女人。
史籍没有刘敏要为自己立碑的记载。看来,她是走了就走了,吃透了人生真谛。
萧太后和武则天去世后,一切“颠倒颠”,旧制恢复。刘敏去世后,她在位时期的政策得到延续,以至于继承者仁宗被史书称为“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