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庭议(二)(2 / 2)
王匡再次将衣冠整理了一遍,他跟着人潮,慢慢向前涌去。
按照正常的朝议节奏走,在百官向天下之主见礼后,各自落座。
王匡这次倒是没有第一次那样幸运落座,此次他只得和那些低阶的官吏一样,站在大殿的最后方。
朝议宫殿的门自是没有关闭,由于官服并不保暖,冷呼呼的风吹过,让人身心巨冷,尤其这么一大早本应该暖被窝的情况下。
虽然离得远,但好在能大致听清前方传来的声音,还能看见那些起奏人的身影。
当先便是王舜的声音:“臣王舜拜太皇太后陛下,拜皇帝陛下,臣有启奏。”
“讲。”元后清冷的声音从帘后传来。
王舜躬身而立,奏曰:“安汉公有,春秋列功德之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唯至德大贤然后能之。其在人臣,则生有大赏,终为宗臣,殷之伊尹,周之周公是也!”
太保兼大司马的话刚刚落下,朝堂上顿时人声鼎沸。
王匡身在最后面,隐隐约约能听得懂这位叔父潜在的意思,这是要求按照周和殷的规格,对王莽进行大赏,也是为昨夜所说的“宰衡”造势。
果不其然,王舜的话落下不久,朝堂上有超过半数的臣子起身,纷纷向元后进言,对安汉公加官进爵,并赐予“上公”的封赏。
这中间倒也出现了不少不同的声音,但在汹涌的支持者面前,被抨击的体无完肤。
“臣陈崇请奏,安汉公之功绩,自大汉立国以来,无几人能及,臣请愿,加安汉公为‘宰衡’,位在诸侯王之上。”陈崇的话,自是将整个庭议带到了高潮。
只在此时,那位在第一的父亲却忽然出面,向上首的元后和皇帝一礼,辞道:“鄙臣之所为,皆为大汉,请恕鄙臣不能受。”
因是第一次上奏,这事便被压了下去,王匡也没想到自己能见到这史书有名的一幕。
心中对于父亲城府的深厚,又加深了几分。
姑且不论对错,从此事能够看出,父亲已然控制了大部分的朝政,恐怕等宰衡一加封,将真实的架空刘皇氏了。
王匡不知道是喜还是该忧,说实话,他对于大汉是充满感情的,这是华夏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但同时,也对于改制充满期待。
不一会儿,在王莽的当先启奏后,庭议的第二项,关于“风俗使者”的决议自是通过。
站在末尾的王匡到是变得再次紧张,他知道正戏来了。自己写的那封奏书,若无意外,此时应该已经摆在了元后的案几上,果不其然,只听那大司马王舜再次起身,和王莽不着痕迹的对视了一眼。
“今有门下吏王匡,奏曰,谏黄河移道,谏大汉农业改制,请元后定夺。”
“此事……唯群臣庭议。”
元后言毕,一黄门侍郎自帘后出来,手里拿着奏章,想必是要当庭宣读。
王匡离得远,却也能看到对方的大致面孔,目光顿时一凝,有点出乎意料。
“此人,乃是大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