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洛水畔的穷书生(2 / 2)
“另外,将牲畜更多的集中在一起,并保证定期清洁里面的卫生,至于养殖场内外,尤其是圈养的外围,如我入冬前说的,多弄些草料覆盖。”
董宣能感受到王匡说的没错,与王家小郎交往的时间长了之后,会莫名的信服他,他也不知道为何有这种感觉。
第一种方法,他稍微有些绕不过弯,但第二种方法,王匡一说出口,他就明白了道理,这是互相取暖!
“宣受教了!”董宣真诚道。
小郎的足智多谋,这半年来,他多有领教。
两人聊起了明日划船之事,但董宣因忙着上林宛的农事去不了,便交由王匡向那位大秦公主说道一声,王匡自是应允。
冬日里,严寒并不能阻挡洛水的热闹,何况今日大秦公主邀请同窗,于洛水之畔游玩。
洛水上有很多的美谈,尤其那种才子佳人的不在少数。
这不,王匡与景丹还有文重等人刚上游船,便听着几位太学弟子很风骚的站在船的边缘,不嫌冷的卖弄着才学。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长亭九梦君。我见君心思明月,明月幽幽照我心!”
“好诗!”
……
一人做赋,几人称赞。
自从王匡做了一首《劝农》和一首《佳人》后,律诗这种风格竟在年轻士子间成为了一种风尚。
太学弟子均知这大秦王子,应该说大秦公主好诗文,一些想要攀爬到凤凰枝头的人纷纷卖弄自己的才学。
王匡等人自不在此列,他们找了个角落,聊起了即将开始的期末考试。
上次的考试,几人均是上等,但下学期的考试,据传是太常官员亲自出题,难度很有可能增加。
聊着聊着,话题转向了即将到来的匈奴来使。
“诸君可能不知,此次匈奴来人,大抵是向大汉提亲的,据说正使是匈奴王最喜爱的大王子。”李柔浩道,其父在鸿胪寺当值,对于大汉外交向来消息灵通。
“又是和亲!”文重忿忿不平道。
包括王匡在内,脸色都很难看,难道大汉已经沦为年年用和亲换取和平的地步了吗?
游船慢慢滑动,向洛水之东游去,太学的墙郭也在不断变小,等过了一段距离后,王匡突兀发现在对面岸上,有一小篷,一男子生火煮着什么,浓烟冲天。
“咦?蔡连竟搬到了此处!”一旁的文重惊叹道,显然认识那书生。
见几位好友有所不知,文重苦笑道:“此间蔡连,与我同是桂阳郡人,奈何来了太学后,还是日日不忘研究那造纸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