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新安镖局(1 / 2)
杨家兄弟昨晚刚回到西陵镇,他们都是在新安镖局里住,一跑完镖就习惯往棋社跑,虽然棋下得不怎地,但至少还是看得懂,毕竟也是从小看到大。
杨狠人和易方平随口问了他们些跑镖途中的事,杨文泽最是喜欢和人说话,于是就不分大小的什么芝麻谷子的事儿都说,把易方平都听烦了,见他们去了那么久才刚回来,也不好马上训他,只扯皮说是要和杨狠人下棋,叫他们下楼自己聊去。
苏永年跟着杨家五个兄弟下了楼来,苏永年和杨文方走在最后面,杨文方也不开口说一句话,还是那一副沉默寡言的冰冷模样,而杨文远和杨文泽走在前面,两人都是话唠,又是兄弟,自是什么都说。
“这次往北去,陕西、河南两地又发了旱灾,沿途庄稼颗粒无收,别说是粮食,就连种子都吃的精光,那奸诈的商人,把粮食运到那再高价卖出去,比原来贵了十倍不止,寻常老百姓哪吃得起,真是尽发些昧良心的财,要不是托了我们的镖帮他运粮,我都恨不得半路上把他的粮食全抢了分出去。”
杨文泽一路上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哪怕都回到了西陵镇还是挂在嘴上,原来是这次托镖的是一个卖高价粮食的商人,到了目的地后,那商人将粮食以高于原价十倍的价格卖给灾民。
官府还不迟迟不肯开仓赈济,几十万子民都要成途中饿殍,镖队一路行来,路上全是倒在地上着向他们伸手求救的,一个个嘴唇干裂,又或是饿死渴死无人埋葬,只能弃尸道旁的,惨不忍睹。
这一旱,连水塘都干涸了许多,尚未干涸的便被数百上千人蜂拥而上,硬生生的给喝干至底,甚至连塘底淤泥都不放过。
偏偏还有些地方大雨如注,黄河、长江皆有泛滥,百姓苦不堪言。
在他后面的老四杨文定拍了下他脑壳道:“官府不赈粮,光靠一些发善心的人是不够的,微薄之力连几百人都救不活,何谈两省灾民数量如此之巨,那商人虽然粮食价格卖得高,但是此时灾民手中就算握有银钱又有什么用?能有这么个愿意卖粮的就不错了,能救一个是一个,要我说,就是涨了十倍的价钱,那也是在做善事。”
杨文定虽然也认为卖高价粮这种事有违道德,但毕竟处于这般境地,也不好说什么。若是平时,不说是杨老五这种耿直性子,哪怕就是自己,也偏要教训这种人不可。
老三杨文安更是道:“老四说的没错,如今沿途尽是流民匪盗,敢倒卖粮食的人也不多了,能过得了两省地界的几乎没有,若不是我们镖局押镖,怕是这批粮食早在路上就被抢光了。”
杨文泽执拗道:“我不管,这些人必是该遭天谴。”
苏永年在后头听他们说的话也能大概想象那些难民是如何逃难的,七年前娘亲带着自己从庐州府往西陵来时,路上逃难的人成百上千数都数不尽,有一次他还险些和娘亲失散了,最终已经病弱不堪的娘亲还是找到了他,那是他哭得最狠的一次,因为那是他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娘亲要离开他了。
不是抛下他,是离开他。
苏永年知道逃荒是什么样子的,走在逃荒路上的也不是人,而是一具具行尸走肉,等着魂魄被无常抽离,然后倒在路边,无人问津,能活下来的人少之又少,一些不愿逃荒,守在故乡不愿离去的,也只是变成了故乡的一抔黄土,无人知晓被风吹到哪去。
“苏师弟,怎么了?”杨文定回头见苏永年面色有些不对,想着这个小师弟难道是因为和自己等人不熟稔,又和闷葫芦老六走在一起,所以难免有些紧张。?
苏永年回过神来摇摇头道:“没什么,听哥哥们说话听得有些入神了。”
一群人走到棋社门口,杨文远吵着要去镖局玩会,看那些镖师们舞枪弄棍最是好玩,几个兄长不在的这些日子里,杨文远都没去镖局玩过。
杨文安身为这些人中的年纪最大,排行最高的一个,自是要有兄长风采,要面面俱到,怕冷落了苏永年这位小师弟,于是问他何如,苏永年说自己从还未见镖师风采,去看一看也好,于是六人便丢下了棋社里的那些棋客,兀自往河那边去了。
反正那些棋客早就对棋社熟悉的跟自个家一样,烧水泡茶都是熟门熟路,棋社大堂里的那些都不是什么紧要东西,那些棋客们自个泡茶斟水,然后再扔个一二文茶钱到柜台上,倒是十分自觉。
便有那不自觉的也无所谓,棋社本就不赚他们什么钱,不过是开着让两个老头打发时间消遣用的。
此时两个老头在楼上,胖子、醒不醒、小鲍、杀不死等棋客在楼下,各自在棋枰上拼杀,好不快活。
……
而苏永年跟随着杨家兄弟过了河,往城东北去了,卖木材的浮生巷就在这个方向,苏永年忽想到溪上斋门口角落的木料都已经全数化作木雕放到架子上去了,现在怕是还得再让巷头的白老板截一些木料送过去,待会有空还得顺路去一趟浮生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