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转化中的读书人(2 / 2)
再说沈磊带头交税让他们觉得新鲜又佩服,因为这里完全是沈磊开拓的,他不交税完全说得过去,倒是现在台湾的军队与政府变成他办起来又交公了,虽说这些仍由他作主也是古今创一方霸业者的第一位。
不分土地、带头交税、刑法宽松让他们觉得这里的异端邪说不少却不如洪水猛兽一样,细细辨之还有道理。如交税他们过去也认为工商矿业与士绅应该减免,读了税收论才知道享受了国家最大的好处却不承担义务是在害农,说征税与民争利完全是混淆黑白。
另外通过学习李琪等人也明白了为什么同样交五成租这里的农民生活富裕,原来是劳动生产力高。普通地主只将土地租佃出去但农民没什么生产资料,用手工垦地与用沈磊提供的畜力、农具工效相差好几倍,质量也相差不少。
加良种、多种经营、互助、良好的水利设施,这里的农民收入要比大明一般租种的佃农产出高四倍以上。如此计算这里的农庄农民收入也在大明佃农的四倍以上,还没什么其它税捐杂项,因为这些都由沈磊负担。
加上这里的大多数日用品质优价廉,如食盐质量比大明的好太多,白生生的不认识以为白糖,但价钱反而比大明的更便宜。还有布匹之类也是比大明的细密精致花式多却又便宜,倒是街市上小吃饭店生意兴隆价格却不大便宜。
通过干部培训班学习这些人才知道盐、布匹、玻璃制品便宜是生产力与技术进步的缘故,作为地主不应该只知道收租,大多数工坊也不知道改进技术让生产力提高,如农庄投入资金大,又采用许多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同样的劳动创造的财富就大有不同。
至于餐饮服务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不大好提高,劳动力的成本就会随工农业生产力提高而水涨船高,因而这里的餐饮业虽然生意好在价格上无法比大明便宜了的。
参加干部培训班的读书人来台湾看到的一切都是新奇的,更主要他们看到的这里都是在建设,而不是如起义军只是不断在打破;讲究的是发展及让所有的人过上比较平等的富裕生活,而不是如满清穷兵黩武,剥削与压榨汉人。
而且这里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理论依据,他们学习了这些理论作为本来中下层庆知识分子,加看到大明社会的残破、不平、贫困、、、,很容易接受这种包含一些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因素的大杂烩思想。
连李琪这样的官二代也觉得这里才如王道乐土,对那些政策法规也没多少抵触情绪。毕竟沈磊也没有说要消灭地主,只是在带头发展新型农业,这样的代价巨大但好处也大,值得李家也借鉴一下这个双嬴办法。
至于其他地主根本搞不了这样的农庄乃是竞争的残酷,大明的地主也是受到各种迫害,只不过在大明各种竞争主要是与官方勾结为主,这里变成了赤裸裸的资本为主。
总而言之李琪觉得这里的办法他家不吃亏,农民工匠也富裕起来了,真是双嬴,而不是现在大明贫困之人太多,除非良心丧尽的人看着心里都是有些痛苦与不安的。
再说贫困之人一多社会不靖,作为官员头痛,作为富人也不安宁,所以自私的人为自己安宁着想,再拔一毛以利天下也不肯,也是不希望社会如此的。
因沈磊的做法比较调和,并以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着手,不急于分田分地让大家成为自耕农,来投的读书人对这里的认同度比较高,来了之后认真学习外还招朋呼友。使专为这些外来读书人开办的干部培训班到后来有些人满为患,考虑到第四步需要也开始先筛选一下了,不然人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