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小剧场(2 / 2)
朱序不是谦虚。
他连人物小传都没写,就匆忙上阵,是真心觉得对人物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既然你们双方都比较满意,那回头等电影确定下拍摄档期,我就安排朱序同志过去协助拍摄。”
“感谢于院长的支持,我这次来的匆忙,回去我就让厂里发公函……”
试戏很成功。
于时之便和吴天铭商量起拍摄档期等具体问题。
这个年代,演员都还是属于各个演出团体。
出去拍电影属于临时借调,协助拍摄。
工资待遇都还要由原单位负责。
并不像后世那样,演员和资本深度捆绑,只要稍微有点名气的演员,哪个身上没有一两个公司。
想赚钱无可厚非,但一门心思都钻钱眼里去,能演好戏才怪呢。
那边吴导和于老师、朱老师讨论拍戏借调的事儿。
宋远航响起刚才试戏的那段表演,又看了看手里拿着的刘会原的稿子,觉得可以把小剧场这事儿提一提了。
“林大哥,你刚才和朱老师对戏的时候,可能是距离近的关系,我真的特别震撼。你说咱们要是演话剧的时候,也像刚才那样,打破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不再追求舞美灯光等硬件,重点放到演员情绪的传递,表演的感染力上,效果会不会和在大剧场里演出很不一样啊?”
“你是说小剧场演出?”
去年林照华也跟着人艺出国演出过一段时间。
宋远航一提,他就想到了在国外参观时听同行提起的小剧场概念。
“对,就是这么个意思。小剧场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要戏排好了,随便有个场地就能演。你看刚才你和朱老师用椅子一围,不就是一个小舞台吗?”
宋远航的话,就像给林照华推开了一扇窗户。
是啊。
戏剧的根本应该在戏剧和演员身上,只要这两个条件具备,其他问题都不应该成为问题。
想想院里那么多好演员,那么多精彩排演的好戏,只因为舞台不够,只能默默地准备、等待着。
而剧场外,大家的文化生活却又是那么贫乏。
如果小剧场能推广开来,发挥它的作用,肯定可以让更多的演员有表演的舞台,也可以让更多的人领略戏剧之美。
“远航,你说在小剧场里演出的话,排什么样的戏比较合适?”
“新戏!”
“人艺之前的戏,体量太大,不适合小剧场的形式。既然要用新的表现形式,那最好是搭配新戏,而且新戏的表现手法也要更大胆。这样给观众的冲击力才足够大足够新鲜。”
“我也是这么觉得。远航,你最近有时间吗?咱们一起合作写个本子吧?”
“没问题。等我一周时间,林大哥你先筛选一下题材,我把《风筝》上半部写完,咱们就着手做这事儿。”
两人说定,都很是开心。
而于时之见他俩滴滴嘟嘟,便好奇地打趣道:“你们俩个说什么悄悄话呢?这么神秘。”
“我们在说小剧场的事呢。”
人艺规矩比较大。
即使排演节目,都要经过艺委会的同意才行。
前世林照华排演《绝对信号》,是趁着剧团去外地巡演,偷偷摸摸排演,先斩后奏。
宋远航觉得自己既然已经打算参与进来,偷偷摸摸肯定不合适,不如先和于老师说明白,大大方方地去尝试。
同是好戏之人,相信于老师也不会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