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猫
会员书架
首页 > 军史小说 > 王朝的腐朽 > 第七百九十八年 与国子之

第七百九十八年 与国子之(1 / 2)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书推荐: 魔神的宝座  武林灵剑奇缘  年代小厨娘靠养娃风生水起  华丽盛宠:妖妻五千岁  西游读书人  娇宠神医世子妃  隔壁大佬三千岁  篮坛脆脆鲨  海贼之百鬼夜行  太古魂帝诀 

春秋以来,诸侯之中从来不缺少阴谋诡计、杀戮鲜血。因为他们都是手握权势的人,对于更高的禄位、更大的权力,从第一天踏入庙堂的时候就明白,没有不想拥有权力的人,只有配不上权力的人。

鲁有隐公、桓公之事,三桓、家臣执政;晋有曲沃代翼、狐赵之争、六卿分坐;赵有沙丘之乱,魏惠王与公中缓相争,楚人屡弑其君。

天下的人和事看着奇怪,其实最大的原因是我们只能看到表象,对于其人其事又不甚了解,只以自身经历和认知来看,便有了许多糊涂和不解。

如果只看事,那么关键的是有利还是有弊;如果只看人,那么他的身份、位置、性格、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人与事,逃不过人性与利弊。

世界可以分为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自然世界有着自然法则支配,人类世界是在自然世界的基础上建立的,而人又主观地将自然部分忽视。人类世界可以简单地看做人和事物的复杂综合体,所以在看待人类世界时,单独讲利弊而不讲人性,则忽视了人的作用,单独讲人性而不讲利害,则失去了事务的本质。

而在利弊与人性之外,笔者觉得还需要再加上一个道理。道理是人在长期的活动之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它完全是在考虑了利弊与人性之后所得到的产物。

之所以要将道理与利弊、人性放在一起,大概是因为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人,既搞不清楚利弊、也想不明白人性,连道理也不知道几分。

如果真有大智慧之人,他便不需要利弊、人性、道理所谓三者。通晓了利弊,人性与道理也就在其中;明白了人性,利弊与道理就没有了隐藏;透彻了道理,人性与利弊便顺畅了。这三者本是一个东西,或者说其内里所讲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落在了事上叫做利弊,落在了人上叫做人性,简而概之就都叫了道理。

天下的争斗、动乱,究其原因,没有认识到事务的利弊,没有琢磨透人的本性,忘记了先人传下来的道理。

鲁隐公为何摄政?因为有周公旦辅成王的先例在,他既可以得一个好名声,又可以行使国君的权力,此利于他也。但当摄政日久,他迟迟不归还桓公君位,弊端便渐渐盖过了益处,又不能认识到他人,尤其是桓公一系之人对他的不满和厌恶愈发严重。这个时候,他本应该做一件利大于弊的事,要么还政于桓公,他可以像祖先周公旦一样成就美名;要么就下定决心铲除桓公和对他不满的人,这样做有着极大的风险,要冒着失败的可能发动政变,却也好过被杀的局面。依照隐公之事,可以得出,人占据着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宝器,要么尽早归还,免于杀身之祸,要么就永远不要让宝器的主人找上门来。什么都不做,那宝器终归是要离开你的,不免将会损失很多,甚至是一条性命。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书单推荐: 巅峰皇太子 碧海南云归 我死后,给老朱直播大明烽烟再起 双大秦对比:两个秦始皇都懵了 浴血江山九龙嫡 杨广偷看我日记,躺平成千古一帝 大明:我崇祯今天就不上吊了 大唐:娶植物人公主,我赚麻了 重生水浒之我是方腊 扬波万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