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杨庄(2 / 2)
一个酒肆,归里包堆儿四个人,先不说经理这个职位有没有必要,单说酒肆里的产品,销量最多的酒是没有列入采购项目中的,这属于定时供应。
而且后厨有什么东西用完了,也只是安排小志跑一趟市场就解决了,看起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工作,现在却直接交给了荣嘉安。
最主要是花姐还说过,经理职位的薪水会有提升,这摆明了就是要提拔他啊。
如果这种事放在大公司里面,就会被质疑这个决定是否妥当。
但在酒肆里……当然是花姐一人说了算!
晚上饭桌前,荣嘉安将店里的人事变动告诉了荣大海,老荣听了心里很为儿子高兴。
但他却表情平静地说道:“那是你们老板提拔你,既然得到了重视,就要好好干!”
“那当然!既然花姐让我做了采购经理,那么就要做出点成绩来。明天我先去我们那的市场,和那些进货的商家混个脸熟,之后事情就好办了。”
荣大海咂了一口酒,问道:“你们店里平时都进什么货?”
荣嘉安听到老爸问,便把酒肆的情况跟他大致介绍了一番。
老荣想了想,对他说道:“其实也和一般饭馆差不多,嗯……明天你早点起,我们去赶个集。”
“赶集?去哪里赶集?”
荣大海往嘴里塞了一个花生,不紧不慢地说道:“城郊有个杨庄,每逢一、四、七都会有大集。
市里很多店主都会去那里采购,不仅货品全,而且价格也不错。
像你们这种酒肆,虽然用到的东西不多,但多了解一下行情,还是有好处的。
你们那里的市场我知道,是市民买菜的地方,不适合进货的。”
荣嘉安奇道:“买菜和进货有什么区别,不都一样吗!”
荣大海哈哈一笑:“呵~区别大了,你们老板也是图方便,虽然你们那里的市场东西也不少,但一样的东西,价格能差出不少呢!
你既然做了采购经理,就要了解进货的各种渠道,这样才能挑选到实惠的东西。
说多了你也不懂,明天去一趟就知道了。”
第二天一早,天还黑着,两人就出了门。
荣大海告诉他,不管想买什么集上都有,但一定要趁早,早上的黄金时间一过,好的东西就被人买走了,价格也涨上来了。
因为要买五金的原因,老荣经常会来这里逛逛。
虽然不会来这么早,但这里的风俗他却是知道的。
其实农村自古以来有赶集的习俗。
很久以前,人们进行物资交换时,只是随地搭席叫卖,并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
经过演变,渐渐形成了一个定期的交换场所。
汉朝初年,陆贾和陈平这两位着名政治家通过官府明令规定:
各村镇每旬逢“三、六、九”或“一、四、七”或“二、五、八”为上集市进行物资交换日期,
集市上还设有公证人叫价评议。
这样,就形成了原始的贸易市场雏形。
后来,人们就把上集进行物资交换,称作赶集。
而赶集的形式也随着时间,演化成为了像早市、夜市、菜市场等不同类型的市场集散地。
赶集不同于其他市场的是,它并非是固定存在的模式,只是定时开市的场所。
如今,大部分村镇还保留有赶集的习俗,时间多为一、四、七。
荣大海父子俩来到杨庄集市时,天才蒙蒙亮。
这里已经车挨车人挤人,一派繁荣景象。
刚进大门,就看到一排排的大车在各店铺门口卸货。
大车上装的货物很多,熟练的工人们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货物卸了下来。
可这货物刚被搬下来,身边就围上来各式各样的人群开始抢购。
那些货物就跟不要钱是的,一袋袋被抬走,只留下一地的空箱子和包装袋。
过了这一幕抢购的小插曲,往里走便是菜场,这里同样也是人潮如流。
酒肆所需要进的货,这里都有卖,而且品类繁多。
最主要的是价格确实要比市里的市场要便宜一些。
荣嘉安并没有买什么,因为今天来,主要是为了解为主。
虽然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但集市里的各色商品却让他大开眼界。
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如果以后都来这里买,能够给花姐剩下不少钱呢!
大致了解了各种价格后,荣嘉安便陪着荣大海买了一些五金,离开了杨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