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人微言轻(1 / 2)
求收藏、求推荐、求评论。
吉月娥听后,浑身轻松起来,自己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这是娘家人第一次求她办事,她高兴得一口气吃完了一大盘子拉条子,还要了个加面。
这些天,为了侄子来新疆上补习班这事,愁得她好几天没心思吃饭了。
三天后,田柳喜滋滋来到广仁乡给小婶吉月娥报告好消息,一进屋就看见许久未见的小叔,依然那样健壮,黧黑的脸孔上眼睛格外明亮,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对着田柳笑,“田柳,你办这事不会影响你的工作吧?”
“不会,叔,现在大家都这样干,没人管,有不少内地孩子来新疆参加高考,有些还考上了北大、复旦大学呢,学校也光彩,何乐而不为呢?”田柳笑着安慰小叔。
见小婶急慌慌从外面走来,田柳扬声道:“小婶,都办妥了,让吉阳飞赶紧儿来新疆吧,多交些补习费,住宿费啥的就行了。”
见小叔眉头紧蹙,一幅忧国忧民的模样,田柳关心问道:“小叔,愁啥呀?”
田坤禾说出了自己这些天琢磨出来的疑问,“田柳,这些老家孩子来咱新疆参加高考,是不是挤占了咱新疆娃的指标呀?”
田柳没有吭气,旁边写作业的小儿子田草用他变音的公鸭嗓子不高兴得嚷嚷道:“肯定占呀,二哥高考那年,听说县上考上大学的除了民考汉,全是从口里(内地)来的学生考走的,他们把当地学生的名额占了。”
“你别瞎操心,那是田穗学习没舍得下功夫,你大哥、三哥咋都考上大学了?你好好学你的习吧,别以后考不上大学,又跟你二哥似的,埋怨这埋怨那的。”吉月娥转过脸训斥着最小的儿子。
田草嘟着个嘴不开心得说道:“我才不参加高考呢,我要考中专,考伊犁畜牧学校。”
田家就高考这事也就有一搭无一搭聊了几句,毕竟是老百姓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
可是在伊宁市某中学上班的伊礼贤,为了高考移民这事跟校领导发生了争执。
国家恢复高考后,对来疆参加高考的内地生并未任何限制,内地高考落榜生来新疆上高二补习班,只要给学校交学费、食宿费,就能在新疆参加高考。
一时间,大批的高考移民涌入新疆参加高考,这些考生几乎都是内地名落孙山的高二毕业生。
这一拨拨内地落榜的考生来新疆上高二补习班复读一年后,加上他们本身的知识基础,参加高考后,最差的也考上了大专。
由于新疆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水平跟内地城市相比,差一大截子,新疆本土孩子的成绩与这些内地落榜考生的成绩不能同日而语。
刚开始,伊礼贤也为学校考出不少名校的学生感到高兴,可是四五年以后,他越发感到不对劲了。
来新疆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们考上内地大学后,几乎没几个人回新疆上班,他们通过来新疆上个补习班参加高考这个跳板如愿以偿实现了各自的人生梦。
这就要苦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新疆本地孩子了,好多本地孩子在过这独木桥时,被内地孩子挤下了这座改变人生的独木桥。
这天学校召开一年一度的支部会议,校长拿着报告沾沾自喜得公布着这两年高考榜上有名的数据。
伊礼贤坐在角落,望着摇头晃脑的校领导,无奈得摇头轻叹,校领导做完报告,例行公事般询问:“好了,同志们,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校长,我来补充两句,请校领导回答,在你的这个报告里,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二一直在新疆上学的孩子考上大学的有几人?报告里榜上有名考上内地大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有几人回到新疆工作?内地来疆参加高考的孩子都愿意留在内地上班,咱新疆孩子愿意留在新疆工作,可是名额又被内地考生挤占了,这样恶性循环发展下去,咱新疆还有没有人才来建设发展新疆?!”伊礼贤向沾沾自喜的校领导发出质问。
自鸣得意的校长干笑着望着学校的名师,“伊老师,这不是咱学校考虑的问题,应该是上级部门操心的事。”
“不,你这话就说错了。”伊礼贤板着脸严肃地说道:“这两年,不少学生把这两个问题都问到我脸上了,我不知咋回答这些本土的孩子。”
“那你说,这问题咋解决?”校领导摊开手无奈问着。
伊礼贤回答:“很简单,欢迎内地考生来新疆参加高考,但是得有个协议,至少让这些考生毕业后留在新疆工作。”
“这太不现实了。”校领导摇着头。
会议室的人员议论纷纷,大多数老师的观点跟伊礼贤一样,仍有少数老师认为,管他毕业后在哪里工作呢,每年高考录取名额是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标准。
伊礼贤愤怒得站起来,对着支持内地生参加高考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少数老师吼道:“为什么要通过这种不公平的方式来提高我们学校名气和教学水平呢?就不能多下苦功夫钻研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吗?”
很少发火的伊礼贤拂袖而去,看着他背影消失在会议室门口,校领导汗颜得自嘲,苦笑道:“伊老师,是我们每个老师学习的榜样,为什么学生喜欢听他的课,不是没有道理的。”
颇有远见的伊礼贤早早发现了高考移民带来的弊病,但是没有引起重视。
到了九十年代,当上级部门在统计高考数据与返回新疆参与建设的数据进行对比,大家都深感痛惜,大量的人才未能留在新疆参加经济建设,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
在伊礼贤退休后,曾被邀请参与研究讨论限制高考移民来疆参加高考当跳板的政策,当然这都是多年后的事了。
吉月娥的侄子吉阳飞来伊宁市某中学上了一年补习班,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大,毕业后回到江南老家上班。
接下来几年时间,吉月娥二弟、三弟、四弟的孩子相继来到新疆上高二补习班参加高考,没一人返回新疆,都留在内地经济发达城市发展。
而伊礼贤远在山东泰安的弟弟,让落榜的儿子伊郁海来新疆上补习班参加高考。
伊礼贤统同意伊郁海来疆补习,但提出约法三章,要求伊郁海不能报考山东大学,只能报考新疆辖区的大学。
在面临无业和留在新疆发展两条路上选择一条,伊郁海选择第二条,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伊犁师范学院,将自己的家安扎在新疆这片热土上,从事着教学工作。
改革开放后,许多政策还不完善,高考移民让无数个在内地城市实现不了人生梦想的孩子,通过来新疆补习一两年这块跳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