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石榴之情(1 / 2)
求收藏、求推荐、求评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农民一年的辛苦劳作,广仁乡的盐碱地上,金风飒飒,秋天到了。
广仁乡的庄稼丰收了,开始向人们炫耀自己的果实。
种植的打瓜个个如两个拳头般大小,瓜蔓下长势喜人的打瓜昭示着丰收的景象,每亩地产量均在100公斤左右。
圆鼓鼓的黄豆,四处摇铃,黄豆在广仁乡贫瘠的土地初次种植,每亩均产达到100公斤以上。
甜菜地头,扇状的叶片绿油油的,遮盖在地面上一层绿色,看不到裸露的地面,各族农民用铁锹、菜刀在田间地头忙碌着用人工挖、切甜菜,亩产高达3吨以上。
丰收的庄稼无不显露出收获的喜悦,显示自己那累累的果实,只有那沉甸甸的油葵,不再向人们表露,把充满果实的硕大花头沉沉地低垂下去,种植的庄稼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就连而在沙壤土和土质好的田地里种植的各种特色经济作物,产量更要高出许多,经济效益可观。
这些经济作物销售后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要明显高于玉米和小麦等常规农作物。
广仁乡试种新疆农科所研制的打瓜、甜菜、油葵、黄豆成功,一下子改变了广仁乡各族农民往年种植单一品种的局面。
挣上钱、尝上甜头的农民,不再需要乡政府做任何宣传动员工作。
他们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
当年的深秋季节,前来广仁乡政府请求种植特色经济作物的各族农民络绎不绝,几乎踏破了乡政府的门槛。
而对于农业专家田苗来说,他在实地研究观察一年,发现了许多农作物倒茬种植的规律。
譬如,在盐碱地上种植甜菜后,第二年倒茬种植玉米,会提高玉米的产量。
而黄豆和玉米是改良土地、养地最好的经济作物。
在种植庄稼时,玉米和小麦是好朋友,在同一块土地上,两年时间种植庄稼时,每年用玉米和小麦换着倒茬最好。
于是,聪慧的田苗为了加深农民对庄稼特性的了解,给广仁乡各族农民编了个口诀。
“玉米小麦哥俩好,换着倒茬出产量;大水大肥是玉米,冬麦至少浇五水;黄豆玉米来养地,盐碱地上种甜菜;油葵甜菜太拔地,偶尔倒茬还可以;沙壤土地种西瓜,产量高儿甜又甜;除草施肥增产量、浇水跟着庄稼走;万物生长靠太阳,勤勉种地来发家。”
田苗自创的这一绕口令,让广仁乡的各族农民牢记种植庄稼的口诀,老百姓在种植各种农作物时,摸准每种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少走了许多弯路。
广仁乡试种打瓜、黄豆、甜菜、油葵等经济作物成功的事,让伊犁地区彻底改变了种植玉米、小麦、胡麻、红花等单一农作物品种的局面。
伊犁地区的各族农民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繁多,农民可选种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也多了起来。
这一年,主管农业生产的副县长田柳在自治区农家专家田苗的技术指导、海米提的鼎力相助下,将全县的农业生产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当年深秋,在伊犁地区的当年秋季农业生产现场交流会上,田柳作为典型县市代表发言,推广种植特色经济作物的经验,赢得了领导的欣赏和赞许。
田柳在仕途上是一帆风顺,而广仁乡海米提乡长从自治区某部门主动要求下到基层的举动,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
这个秋季,海米提被组织任命为县委常委兼广仁乡高官,享受副处级待遇。
深秋季节,圆满完成打瓜等新品种试种任务的田苗,不日将回乌鲁木齐市述职。
这个星期天,田柳、田苗、海米提三人忙里偷闲,骑马到果子沟草原游玩。
他们要到海米提爷爷的草原吃羊肉、喝马奶酒,惬意地潇洒一天。
三位意气相投的伙伴在东边的天空泛起鱼肚白时,骑马驰骋在广仁乡通往果子沟草原的牧道上。
辽阔的大草原与蓝天相连,放眼望去,杳无人烟,只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
秋风懒懒地、缓缓地吹拂着一望无际的草原,枯黄的草儿不时弯腰低头,白蘑菇般的蒙古包点缀在绿茵如毯的草原上,格外醒目。
成群的白羊宛如天上的朵朵白云飘落在大地,美景如画。
三人边骑行,边听新鲜出炉的县委常委、广仁乡书记海米提介绍广仁乡今后畜牧业的发展。
近两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仁乡的牧业队200多户牧民,已发展养殖羊只一万多只,牛两千多头、马匹近千只,还有骆驼百十峰。
海米提对着两位好友立下雄心壮志,要用三年的时间,将广仁乡打造成伊犁地区最大的畜牧业乡镇。
马匹翻过高坡来到一块湿地,高约两米的芦苇开始呈黄色,这片芦苇荡在秋风吹拂下,发出呼啦呼啦的声音,仿佛在低吟着草原丰收的歌儿。
突然,田柳使劲拉住缰绳,侧耳倾听着芦苇荡发出的声音。
曾当过侦察兵的他耳目格外灵敏,有超乎常人的敏锐力。
他马匹两侧的海米提和田苗还没反应过来,就见田柳双腿轻轻拍打马腹,牵拉在缰绳,嘴里焦急地喊着:“快,快,那边的芦苇荡好像有动静。”
三位好友策马朝坡下的芦苇荡疾行,到了这块湿地的外围,三人发现一名维吾尔族少年正在淤泥中挣扎,他的腰身处已陷入到沼泽里。
男孩身旁是一匹棕色马驹和一匹棕色大马,两匹马趴窝在污泥的浅处,牲畜倒是陷地不深,马匹焦躁不安地喘着粗气。
看样子,小马驹误入湿地沼泽,男孩子为了拽回马匹,不小心陷入到沼泽中,越陷越深,困在淤泥中的男孩现在已精疲力竭。
看着眼前这一幕,田柳、海米提和田苗三人,二话不说,不约而同地将自己上身的外衣脱了下来。
海米提从马褡子上掏出一把匕首,田苗将上衣用双手撑开,海米提用锋利的匕首将上衣划成一条条三十公分的布条,田柳将每个布条打成死结。
不大一会儿,三人的上衣结成一条长长的绳索。
海米提捡起一根木棒系在布条绳索一头,将木棒精准得投掷到巴郎子的面前。
这位陷入沼泽的男孩大约20岁左右的样子,他赶紧伸手接过木棒,解开绳索,把绳索绑在自己的腰身上。
田柳、海米提和田苗三人小心翼翼拉着绳索,将男孩拉出了沼泽地。
男孩的腰身以下都粘着黏糊糊、带着腐烂树叶淤泥臭味的泥巴,他流着泪感谢着面前的三位救命恩人,“热合麦提,阿喀。(谢谢,哥哥)”。
田柳三人跟这位年轻的维吾尔族男孩进行交谈后,得知他叫斯德克江,21岁,是广仁乡牧业队的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