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马尼拉湾(下)(2 / 2)
几次战役宋智损失了500多艘战船,可谓伤筋动骨,其他海盗损失更为惨重。这次战斗暴露出小型战舰的不足,大唐的海船都是大型的桨帆船。目前纯粹的风帆船几乎没有,现在双方装备的都是桨帆混合动力的海船。
既然大唐目前开始装备风帆战舰这种大家伙,海盗们当然也不能落后,海盗们召集人员去森林里砍伐木头,准备建造更大的战舰。在广州缴获的风帆战舰现在就停靠在爪哇岛港口,大家都派出工匠去研究学习,希望能够尽快仿造出来,只是来到战舰的工匠全都傻眼了。首先被密密麻麻的缆绳绕晕了,其次被船只内无数的贴纸的螺丝、螺帽、滑轮弄得瞠目结舌,还有密密麻麻的肋骨,这得费多少钢铁和木材啊!而且就算有这么多铁,我们也造不出这么精细。
海盗们对于是否要造风帆战舰意见不一,主要原因就是太费钱,一艘船大概需要耗费2000棵树,还有螺丝、滑轮等等一些高科技,加上操纵风帆需要的训练时间,没有10年看不到成效。而且这艘战舰吃水太深,2丈多,一般的港口停泊不了,而且南洋暗礁很多,这艘战舰航线还需要重新勘察,有点得不偿失。
被俘的船员也交代了,战舰是在江宁船厂建造的,交付的时间不长,他们也没有掌握操纵风帆的技巧。至于铁器加工,他们知道都是机械厂造出来的,究竟如何加工他们也不太清楚。
把风帆战舰拆解开来,结构全部搞清楚之后,大家都傻眼了,以海盗各家的实力根本复制不了,最后只有改良一下,首先把软帆改成硬帆,船体太大缩小一些,三角帆可以逆风而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需要试验。海盗工匠讨论半天,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用硬帆的话太重,挂不起这么多帆;如果减少帆的数量推力又不够,还要安装划桨,最后又回到原来船舶的设计上了。目前唯一的收获就是三角帆大概还能用,船舵也可以照搬,还有就是盖伦船的大肚子设计重心很稳,抗风暴能力强,可以运用到新船上。
这一发现让海盗们非常沮丧,折腾了半天就这么一点收获,同时也感到大事不妙,大唐的船舶制造水平达到了这么高的水平?大家把风帆战舰的图纸画好,接下来就是商量对大唐作战的问题。
原来掠劫大唐海疆的想法太简单了,主要是大家的财力跟不上,大唐损失千艘战舰问题不大,海盗自己可就伤筋动骨了,打过几战才发现原来上了当,给高句丽和百济当枪使了。现在百济、高句丽喘了一口气,压力全部转到南洋这里来了。
大力气弄来的风帆战舰成了摆设,这让宋智很不满意,他回来之后组织工匠开始进行风帆战舰的仿制工作。因为他知道,如果大唐开着这种战舰扫荡南洋,这里就没有他们的活路了。而且一艘完全依靠风力作动能的帆船是专门为远洋设计的,如果能仿造出来,将来也许可以绕过马六甲海峡,一样可以到天竺和波斯贸易。
还有就是流球岛(今台湾),流球岛上有许多福建人移民流球,现在因为南洋战争,流球岛现在成为走私中转站,如果有风帆战舰,完全可以从菲律宾向北直达流球,只是回来的时候不能走直线,要先到海南岛、中沙群岛,再向东航行,当然,要避开台风多发的季节。现在兴业公司在泉州有一个造船厂,如果能够搞到风帆战舰的建造技术那就更好了。
现在大唐和海盗装备的主流舰船是桨帆船,桨帆船的个头比较小,在大洋上和风帆战舰这样的庞然大物对战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在近海和地中海这样水文相对平静的海域,桨帆船操作起来比风帆战舰要灵活得多,因为桨帆船很轻很小,有那么多桨,左右两边的人按照不同节奏划水,就可以快速转弯,很容易就能规避开风帆船,靠风帆船撞击桨帆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种划桨船确实也有一到两根桅杆,但是只是在航渡的时候挂帆,战斗时全靠人力。当桨帆船靠人力划行到一定速度后,划桨手们把桨翘起来,减少阻力,全靠惯性,船就这样向前冲出去,船头上的撞角撞沉敌方的舰船。
但是撞击风帆战舰并没有什么好处,风帆船水线附近壳子很厚、内中外三层,也许撞角会扎进去后退不出来,而且战舰的船帮非常高,就算接舷战,桨帆船也没啥便宜。在风大、风帆船可以自由运动的情况下,桨帆船常常不敢冒然靠近,但等风停了,风帆战舰停死在原地,数量众多的桨帆小船就可以一拥而上。但是桨帆船舷侧都是划桨手,只有船头有不大的小炮,常常奈何不得风帆战舰。
其实说起来历史并不是没有给震旦人带来西方科技变革的警示,但是都被天朝帝国的众生有意无意忽略了。16世纪最早开战大航海的葡萄牙人首先来到大明海域,还和明朝水师干了几仗。当时所谓的葡萄牙舰队,实际上只是战斗力非常羸弱的武装商团。但就是这样一支缺乏足够武备的船队,让明朝军队付出了很大代价。明军的正规水师力量与沿海的民团一起,都不能在海战中占得便宜。以至于不得不使用火船与围困战术,希望对手最后因弹尽粮绝而失去战斗力。但包围圈依然被葡萄牙人利用有利的风向,从容突围而去。我大明在海战中得到的启发只有佛朗机炮。地方文人描绘此大炮的威力——“一炮糜烂数十里”,像玄幻小说的写手。
17世纪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就是用60艘桨帆船围攻一艘荷兰的风帆战舰“赫克托”号,我们的教科书中对此事大书特书,展现我天朝大国的雄风,但是却没有多荷兰战舰有任何详尽的描述,也没有说明此时天朝帝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落后到什么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