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无数生命凋零在白垩纪(2 / 2)
翼龙目繁盛于白垩纪中到晚期,但它们逐渐面对鸟类辐射适应的竞争。在白垩纪末期,翼龙目仅存两个科左右。
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代表有暴龙、翼龙、青岛龙等,随后走向衰落。
白垩纪早期,以裸子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仍然繁茂,而被子植物的出现则是植物进化史中的又一次重要事件。到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迅速兴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形成延续至今的被子植物群,诸如木兰、柳、枫、白杨、桦、棕榈等,遍布地表。被子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植物界的一次大变革,同时也为某些动物,提供了大量的食料,使它们得以繁育;从另一方面看,动物传播花粉与散布种子的作用,同样也助长了被子植物的繁茂和发展。
榕树、悬铃木、木兰花等大型植物开始出现。一些早期的裸子植物仍继续存在,例如松柏目。南洋杉与其他松柏繁盛并分布广泛,而本内苏铁目在白垩纪末灭亡。
早白垩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为主,真蕨类仍然繁盛。
白垩纪末,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的灭绝事件。
引起这次生物大规模灭绝的原因,有许多争论。有人认为是宇宙中的一颗巨大流星体撞击地球所致,其依据是在白垩系和第三系界线上粘土岩中铱元素含量异常高。
白垩纪的灭绝事件,使生物2866个属减为1502个属,灭绝率达48%。而死亡的种达75%左右,只有哺乳动物和少数的爬行动物(如蛇、龟等)得以幸免,称霸于地球的恐龙、菊石、双壳类、六射珊瑚、大型底栖有孔虫和超微浮游生物等一同趋于灭绝。
白垩纪因白垩而得名,因物种大灭绝而扬名,一个“白”字之后,是无数生命凋零后的苍凉。
哺乳动物是这次灭绝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度过了这场危机,并在随后的新生代占领了由恐龙等爬行动物退出的生态环境,迅速进化发展为地球上新的统治者。
恐龙本身大概不懂得“适可而止”的意思,即是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但自然界无情地为他做出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