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灭口(2 / 2)
张小桂瞬间被砍晕过去,在最后的记忆里,她看到抓自己的人,居然是府内新到不久的丫鬟,平时照顾柳晴晴的起居。
“丞相大人,这个孩子就是张小桂,不知怎的能一路跟随至此,要如何处置?”
柳晴晴的贴身丫鬟看了一眼怀中的张小桂。
赵光启看了眼张小桂,十岁女孩的模样。
对其摆手道:“不是什么重要的人,既然知道了今晚的事情,就灭口吧。记得要处理干净些,不要叫人发现。”
“遵命,丞相大人。”
丫鬟拜过他后,拦腰抱起张小桂。
她循着水声找到一条河流,将晕倒的张小桂掷入其中。
溺于密林的河中,的确是再好不过的办法。
做完这些后,她不带一丝犹豫转身离去。
张小桂顺着河流缓缓飘向下游的方向。
夜色渐渐被破晓的黎明划开,阳光在她的身上镀上微弱一层金衣。
醒来时,又看到涂满黄泥的屋顶。
她揉了揉酸涩微疼的眼睛。
好像是又回到刚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同的是,她现在不再感到饥饿,反而是脖颈处隐隐作痛。
她勉强用手扶起脖子起身。
木门咯吱作响,进来一位白发苍苍的妇人,见她自己起身。
端着一只碗走上前,用有些沙哑枯老的声音关切地询问道:
“小姑娘,你醒了?身体可有什么不适?”
张小桂走下床。
“奶奶,可是您救了我?”
老妇人点点头“我前几天早上在河边洗衣时,看到你飘在河中,吓了一大跳,赶紧将你打捞起来。”
“所幸你当时还有微弱的呼吸,便悉心照料了你几日,小姑娘你可真是命大,换作他人,可能早就离开人世了。”
张小桂脑袋发疼,她用手按着。
“奶奶,谢谢您的救命之恩,我以后一定会报答您。”
“这是老妇应该做的,不过小姑娘你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竟然飘在河中,差点儿丢了性命。”
张小桂猛然想起什么。
“不好了奶奶,我必须得回京城,通知柳老爷和柳夫人!”
老妇人诧异“可此地距离京城,走路至少需要一天。”
“来不及了奶奶,必须得赶紧回去!”张小桂急得哭了出来。
老妇人能感知到她的无助和急迫。
“小姑娘,你先吃饭补充些体力,待吃完,老妇就向村中人借一辆驴车,只用半天的时间就可到达京城。”
张小桂边抹泪边点头。
迅速接过桌子上的饭,是一个大馒头加上一些榨菜丝。
她吃的狼吞虎咽,差点儿噎着,多亏旁边还放了一杯水缓解。
老妇人也急着在旁边的屋舍中打听,谁家的驴车正好空闲可以借来使用。
等张小桂吃完饭跑出房门,等待不一会儿,就看到老妇人牵着一只驴,后面装备着简易的木板和车轮,可以坐上去。
“快来。”老妇人招呼她。
张小桂顾不得身体的疼痛,跑了过去,爬到了木板上。
老妇人甩起手上赶驴的小鞭子,驴嘶叫一声,便迈开步子上前。
等到京城,天都快黑了。
张小桂在夜色之前,到达自己最熟悉的柳府,柳府的大门紧闭,一片寂静之地。
她下车,扣着大门的金属环,发出清脆有力的金属碰撞声。
无人回应。
不对,按理来说,应该有人守在门边才对。
她又不肯放弃地敲了片刻,边敲边喊道:
“快开门啊,我是小桂!小叶子!团子!”
眼见着天色越来越黑,周围已经有人家点起了灯。
老妇人上前,按着张小桂的肩膀
“孩子,这家人或许不在家,不如我们改日再来?”
张小桂疯狂摇着头“不可能,一定会有人在家的,他们不可能没有人守着家。”
就在老妇人看到张小桂眼中的痛苦之色,深深地叹气时。
门口路过一个年青的男孩,对着他们喊道:
“莫要再敲咯!柳家人早在两天前就搬走,再也不会回来了。”
张小桂闻言,跑到他的身前。
“你说他们搬走了?是怎么回事?”
少年颔首。
“他们确实搬走了,说起来也是纳闷,柳家大小姐五天前莫名留下遗书后失踪,连带着柳家三年前收养的小女孩一起,两个人好像人间蒸发一般,彻底消失不见。”
“柳老爷找遍京城,都寻不到她们的踪迹,却在不久后,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上说要柳府的人此生不得踏入京城,不然下场跟柳大小姐和那个被收养的女孩一样,只有死路一条。柳老爷权衡之后,只能举家搬出京城。”
张小桂拳头攥起,又追问道:
“那他们搬去哪里了?”
少年摇摇头。
“这就不知道了,柳老爷谁也没告诉,若是告诉,凶杀者不就可以顺着再去作案吗?”
张小桂听到这样的回答,失神地退了数步。
少年见她不再发问,就摊手走开。
老妇人接住虚弱无力的张小桂。
“孩子你到底是怎么了?”
张小桂半响才说出“我就是柳家被收养的那个孩子。”
老妇人听着这个回答,继续问道:“那柳家大小姐呢?她此时可还活着?”
张小桂咬牙恨道:“还活着,但凭我现在力量,根本不足以救她。”
事实上,就算是她通知到柳老爷那里,凭柳老爷的力量,也不足以与丞相抗衡。
老妇人不明所以,只能安慰她。“只要还活着,就有一丝希望。”
张小桂明显已经精神不振。
老妇人把她抱到驴车上休息。
“孩子,你今后打算做什么?”
张小桂唇微张,被这个问题问住。
如今她不知道柳府人的去处,在诺大的京城不认识一个人,只能流浪度日。
老妇人充满皱纹的手慈爱地摸着她的头。
“你若是没有什么去处,便跟老妇一起生活吧,我唯一的女儿几年前去世,看到你就想到了她小时候的模样。家中虽穷苦,却也足够支撑你的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