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死侠骨仍留香(1 / 2)
向导说完自己了解的扬雄,接着又补充着说了一段话:“我有时候能理解扬雄,有的时候又不能理解扬雄。这个人生平极其简单,思想极其复杂,复杂到你没话可说的地步。”
四十岁之前,扬雄一直在蜀中安心求学。蜀中的生活,虽然寂寞,但是快乐。他喜欢古老的文化,对于功名利禄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扬雄比较幸运,在蜀中,他遇到了两位重要的老师,一个是严遵,一个是林闾翁孺,这两位都是思想非常开阔的人。
严遵,今天的成都人或许更熟悉他的字——君平。严君平常在成都街头占卜,挣够了钱,就回家招收弟子,讲授《周易》《老子》《庄子》。
扬雄正是受严君平的影响,对道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林闾翁孺则擅长文字学,扬雄年轻时拜他为师,潜心研究文字之学,为其日后成为一代大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屈原与司马相如在文学上对扬雄也影响颇深。少年扬雄曾仿屈原《离骚》作《广骚》,仿《九章》中《惜诵》至《怀沙》部分作《畔牢愁》,他还创作了一首《反离骚》,投入岷江以悼念屈原。
司马相如更是扬雄少年时代的偶像,从作品到人生,扬雄走着与司马相如相同的路数。扬雄40岁左右时,蜀人杨庄向汉成帝推荐,说扬雄的文章近于司马相如,扬雄于是被召入京。
扬雄入京后,创作了《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风格颇为相近,颂扬汉帝国的声威和皇帝功德,传诵一时,从此步入官场。
可是司马相如和扬雄二人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便是司马相如身逢大汉盛世,自然有许多施展才华与抱负的机会,扬雄却身在汉末乱世,不得不小心谨慎,以避祸端。
他有抱负,他要成“圣人”,这是他永远的梦想,他要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所以他认为,只是在辞赋形式上下功夫是一种浪费。但是他又不能放弃文学,文学本身有它的功用,文学要有实录。文学不仅要有文采,更主要的是反应社会人生,这叫实录。
就像司马迁那样,不隐恶,不虚美,不仅仅唱虚美的赞歌,也不能隐晦,把那些不好的东西给埋没掉。
扬雄一生博览群书,所着颇丰,辞赋之外,他在儒学、易学、语言学、文字学,甚至天文学方面皆有成就,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两汉时期,“儒”大致分为五等——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论衡》作者王充把扬雄列为“通人”,不是“鸿儒”。
因为在王充的心目中,鸿儒不仅仅是有学问,主要是圣人,当时怎么能说自己身边的人是圣人呢?实际上“通人”这个评价,在当时已经是很高了。
几个人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传说中的扬雄墓,远远望去,扬雄墓为一圆形封土堆,封土堆上植有一些柏树。在扬雄墓附近,还有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中盛赞的“西蜀子云亭”遗迹。
走近了一看,扬雄墓周围的田间小道上,有几只骨瘦如柴、眼睛发红的流浪狗;周围柴扉小门,清风雅静。和扬雄昔日的地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显得格外不相匹配。
独孤信、杨逍和向导三人心中五味杂陈,然后大家再就此深情地感叹了一番,说扬雄的“子云亭”消失了,安寝的墓穴也被人盗掘过,甚至他所擅长的“赋”,在历史上也没落了好一阵了。
在独孤信和杨逍二人来到此处之前,有不少文人骚客也慕名来到此处,留下了不少凭吊扬雄的诗词歌赋,其中有两首比较符合独孤信当时的心情,他也就不再客气,借景抒情,借别人的诗作表达自己的心情。
其一曰:“半亩方塘湛碧天,子云遗迹尚依然。反骚敏捷多为赋,比易精微更草玄。背汉岂能希往圣,美新因此玷先贤。问奇载酒成何事,投阁危身亦可怜。”
其二曰:“玄亭咫尺锦城边,扬子遗踪几岁年。篆刻雕虫有科斗,含章词赋见漪涟。鸿都富贵烟云过,天禄声名日月悬。更喜榜书存海岳,高山不尽仰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