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夜行不觉月色凉(2 / 2)
石猛清了清嗓子道:“在我们的想象当中,庙肯定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因为它本是人们供奉祖先的地方,《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直到汉代以后,庙才和鬼神祭祀联系到了一起。但不管怎么样,庙都有着正义、神圣的意味,如文庙有‘孔子庙’,武庙有‘关圣庙’。而有人独自走夜路时,通常情况下是宁可露宿荒野睡坟地,也不愿去古庙里休息,因此才有了‘一人不进庙’的说法。荒野里的坟地往往十分阴森,令人不寒而栗。这样的选择看起来是非常不可思议,但只要联系实际想一想,就能发现这种做法才更符合世道人情。因为‘庙’在人们的认知中是神圣的,古代甚至用‘庙堂’指代朝廷,前朝名臣范仲淹就曾在《岳阳楼记》中写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话。因此,夜宿古庙在人们看来,多少有些不尊重神明的意思,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古庙往往伴随着一些传说,它因此更受亡命之徒喜爱。另外,古庙还有无数神鬼传说。一旦夜晚留宿,很多人看着满是神像的寺庙也会更加害怕,宁愿睡在坟头都要比这里好。如果一个人选择独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安全问题,古庙虽然可以遮风挡雨,却也意味着有潜在危险,而看似可怕的野坟地,反倒无人打扰——有时候,人心比鬼怪更可怕,而安逸的地方,并不一定代表着安全。还有就是荒庙属于危楼,一般这些荒废的庙宇,早已经是年久失修,因此对于出门远行的人们而言,这种荒庙还是十分危险的,很可能睡了一晚之后,可能就没了。古代这种破庙一旦倒塌,基本都是全面倒塌,在里面的人可能就是被活埋了。”
独孤信问道:“那么‘二人不看井’又是怎么回事呢?”石猛不假思索地答道:“这种避讳多少有点不要‘瓜田李下’的意思,西瓜田里不能弯腰整理鞋子,为的是不惹上偷瓜的嫌疑;李子树下不能抬手整理帽子,为的是不惹上偷摘李子的嫌疑。而两个人的时候不一起去看井,道理基本如出一辙,也是为了避免一人落井,另一人惹上谋害的嫌疑。”
石猛刚刚说完,杨逍便接着问了另外一个问题:“石大哥,那再请你给我们讲讲‘三人不抱树’是怎么回事?”
石猛道:“好啊!民间还有一句俗语,叫‘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句话和‘三人不抱树’的意思也差不多,两个人合作的时候,抬树可以平均力气,而三个人抬,就容易使力不均,总有一头轻一头重,导致几个人之间矛盾重重。这是古人遗留下来的世情智慧,是值得深思和借鉴的。”
独孤信道:“若论书本上的东西,我跟杨逍二人可能还能说出来个一二三,可是论风俗人情,说起民间信仰、宗教禁忌或者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两个对此还真是一窍不通。”
石猛道:“对啊,书里面学不到的一样就是‘江湖经验’,这些东西你必须亲身经历,用心体验才能有所感悟。纵使你学富五车,没有经历过,也只能说是纸上谈兵。
人人都明白书是个好东西,有句话说得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就有很多人皓首穷经,钻在书里。可是古人还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却经常被人忽略。你们虽然江湖经验少,可是架不住年轻啊,以后的机会多着呢。”
杨逍道:“显然读书的作用被人为地夸大了。人生中有很多的道理,并不来自于书本上,而是来源于生活之中。只是,这些道理经过口耳相传、不断被检验和修正,最终才被总结成了文字,代代相传。我印象中也有一句老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概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道理并不是一开始就记在书本上,而是后来才加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