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猫
会员书架
首页 > 仙侠小说 > 独孤之后复孤独 > 第二百二十二章 万事万物有阴阳

第二百二十二章 万事万物有阴阳(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好书推荐: 异能重生:学霸女神  农门赘婿:小娘子她又美又飒  我在玄幻世界捡属性  从看见它开始  五行赏金猎人  家在地府,我爸是酆都大帝  影后今天被迫营业了吗  娇妻不二嫁  拾骨娘子  你好2000年 

到了唐代,‘瘴气’在概念上使用得更为随意。唐诗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诗句,比如唐朝中晚期的大诗人白居易所作《送客春游岭南》诗云:“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土民稀白首,洞主尽黄巾。”瘴气出现在白乐天的诗里,更多的是文学宣泄,而非严格的疾病学概念。

到了宋朝,随着对南方地区了解的逐渐加深,人们终于开始从医学角度来解释瘴气了。比如苏轼和沈括合着的《苏沈良方》里面就说:“瘴疾皆因脾胃实热所致。”

从瘴气的历史沿革中就能看出,“瘴”字出现的时代虽晚,但南方卑湿暑毒,容易致人疾病的观念却早已深入人心。在北方有关南方风土的诸多观念中,瘴气始终是一个鲜明的符号,这恐怕也是人们谈“瘴”色变的原因。

石猛翻看了许多有关瘴气的书籍,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南宋以前的历朝历代,人们提起瘴气,都是唯恐避之不及。提到烟瘴之地,都是畏之如虎。

可是到了南宋朝,瘴气慢慢地没有那么可怕了。随着北方人的不断南移,他们也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了南方。农民填平洼地、排干沼泽、消灭积水、开垦土地,把烟瘴之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

因为以前的这里人烟稀少,所以烟瘴丛生、毒虫蛇兽遍地走。这个是非常不适合人们生活的。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特别是农业生产(烧荒种地,开垦良田)的大量进行,这些所谓的“烟瘴之地”人口急剧增加,千百年发展下来,自然而然就把当地的生态环境给改变了,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消除了毒虫蛇兽,自然也就没有了烟瘴丛生的现象。

石猛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他兴奋地合上了书,让伙计请东家过来,他迫不及待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恩人,我找到治理瘴气的方法了!”

东家虽然眼睛里放了光,但是说话还是慢条斯理的:“少侠莫要着急,你且说说看。”

石猛清了清嗓子道:“这里人烟稀少,所以烟瘴丛生、毒虫蛇兽遍地走。若是发动老百姓们填平洼地、排干沼泽、消灭积水、开垦土地,把烟瘴之地变成肥沃的农田,瘴气就会被消灭。况且自古以来的烟瘴之地,并非不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只是人们心中畏之如虎,不愿意移居。而且岭南和西南这些所谓的‘烟瘴之地’物产丰盈,早在战国时期,岭南百越之地就是楚国的重要贸易伙伴。除了‘茶晶’,当时不少风靡各国贵族圈的奢侈品原料都是产自岭南。例如《准南子·人间训》中提到,‘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前朝大文豪苏东坡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好交友,好美食,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惠州地处岭南,气候温暖,一年四季瓜果不断,其中尤以荔枝、龙眼、柑橘、杨梅等甜果类出名,虽遭贬谪,外人看来是流放烟瘴之地,而岭南的物产风貌对苏东坡来说,却犹如人间仙境,他在此地并没有表现出贬谪的落魄潦倒,而是如鱼得水般地大饱口福。期间,他更是赋诗一首来表达他对惠州的喜爱,甚至有些乐不思蜀的感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只要人们破除偏见,合理利用和开发,这烟瘴之地也是很有可能变成天府之国的。”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书单推荐: 道天神劫 人间逆旅 嘘,我才不是转生者! 我是潇洒 穿书之大佬她不想飞升 芒鞋晚虹,天老云枯 汉笔 容定天下 昆仑风雷剑 请天道赴死之问天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