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情绪是一个更凶猛的反扑!(2 / 2)
“是是,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好呀,难得啊,本应该我讲故事给你听的,哈哈。”
“以前有一个很穷的村庄,有一天来了个魔法师,他会施魔法让石头变成金子。全村人都跑出来想学。于是魔法师把全村人家里的财产都搜刮一空,以换取他的石头变金子的魔法。然后他教会了村里人变金子的咒语。不过呢,他在走之前,他对村里人说,这个魔法有一个禁忌,你们记住千万不能犯,一旦犯禁,那些金子就会又重新变成石头。村里人都好奇的问,这个禁忌是什么?“那就是,”魔法师说,“你们在念咒语之前,千万脑子里不能想喜马拉雅山的猴子。如果你们想了喜马拉雅山的猴子,你们就再也变不出金子了。” 然后魔法师就走了。”
苏是笑了起来,因为她的脑子里正想着喜马拉雅山的猴子是怎么样的。
“你也想了对不对?结果正如魔法师所料的,他们不仅再也变不出金子,连以前那些已经变金子的石头,也都变了回去。这就是强化。”
“强化?”
“越是在脑子里抵抗一个记忆、一个情绪,它就会更凶猛的反扑过来。是是,你明显在抵抗不回笙湖哥的身边,你不想回去,所以你拼命加班对不对?”
苏是不回答,只是看着车窗前面。
“其实有一种方式可以改变,不再回避,不再压抑自己想他的情绪,去仔细体会自己的想念,去用送别的仪式去给这段“逃避”做祭奠。比如解决,面对,或是了断?”
“这么深奥呀,姐姐我还真听不懂呢,呵呵。”
“那讲个简单点的吧,你对公司里那位前男友呢,是什么感觉?比如我以前在外国读书时,一台用了三年的手提坏了,让我很奇怪,一直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说坏就坏了,为什么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呢?因为“失去”后打破了“拥有”的常规状态,打破了我们心理上的“适应原则”,我们在心理上开始不适应了。”
“看来你也是个怀旧的人。”
“不是怀旧,而是不习惯失去。就如你跟他的关系一样。”
“你们做人力的,应该都学过心理学,在积极心理学中提出一个幸福的“适应原则”,指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已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而后会逐渐“习惯化”,对刺激的反应趋于缓和。一句话总结:“习惯成自然。”失去某物,失去某个人或者某段关系就是一个新的刺激,会让我们的神经细胞产生强烈反应,打破我们之前对“拥有”的适应和习惯。”
“受教了啊,难得你还能给我洗脑喂鸡汤呀。”
“我知道你能听懂。原来拥有他的时候,你因为适应和习惯了他的好,所以不觉得他有多好,失去后,你才发现没有他的日子多难过,才看到他的好,于是失去他后才让你更懂得珍惜。想象一下,假如我的这台笔记本电脑坏了,但是家里还有好几台苹果电脑在等着我临幸,我可能就没有这种“因为电脑快坏了,忽然很珍惜”的感觉。”
“哟,敢情大少爷就没必要珍惜对你好的人了,难怪笙湖说你对身边那些莺莺燕燕的都不大珍惜。”
“别说我,我对自己珍爱的人与物都很珍惜,除非不珍爱,自然是身外之外,没必要浪费时间与感情,听过一个网络段子说的吗?失恋最痛苦的地方在于青黄不接,如果大好鲜肉随你挑,何必在乎那沙雕。匮乏感,让我们对自己即将失去的某物变得在乎。曾经拥有之物给我们带来的满足和需求,因为暂时没有替代物而让我们变得紧张。所到底,我们不是真的在意和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我们更在意我们的需求是否被满足。人类,其实都拥有自私的基因。”
“我可没有失恋。”
“你表面上看着两个男人都喜欢你,但你自己根本无法取舍,这也叫失恋,你失去了爱他人的能力,因为匮乏感,我们很多人明明不喜欢一个东西,不喜欢一个人了,心里早就想转身离开了,却一直霸占着不肯放手。或者面对一段糟糕的关系,在即将结束时却因为匮乏感而极力挽留。有的人还误把这匮乏当成真爱,在其中『迷』失了自己。”
“说得是你自己吧?”
“我只是打个比方而已,这跟做项目业务一样,我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宁可冒更大的风险也要避免损失。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 称之为“确定效应”。”
“长见识了于少爷,能从你嘴里说得这么多道理来。”
“这不叫道理,我也不擅长说教,我是以事论事。希望你早日走出心中的失恋区。”
“好,谢谢。”
“尽快啊,我可没有那么多耐心等。”
“等什么?”苏是还真反复回温起他这几句话。
“等你走出阴影,拥抱如此阳光的我呀!”
苏是笑了起来,她也奇怪自己竟然能慢慢适应了于小伟的这种甜蜜攻陷,都说女人是听觉动物,看来不假,她很受用这种话,至少并不反感。可理智还是告诉她,听多也总会有代价要付出的。
想不到年龄比自己还小的人能如此把感情分析通透。对于乘风,她确实受不了他跟别的女人在一起会失落,可明明已经分手了,而跟笙湖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已经不够完美了,不能把自己全身心交给他而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