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谈兵(2 / 2)
两年后,杨嗣昌建议由武举人接管卫所,和刘洪起主张的,以秀才充当地方吏员,接管基层权力有异曲同工之处。武举人毕竟是考上来的,比那些世袭卫所官儿素质高。以武举接管卫所,可能会改良卫所,以秀才接管基层,也可能改良基层,这个和后来的大学生村官是一个思路,只是大学生村官未能推广。
但是崇祯是怎么回复杨嗣昌的,崇祯十年四月二十四,崇祯批复:“这世职全俸拨用,岂得以考中为差等。武科广额大溢,且管卫原非典制,通着确议俱奏”。因为杨嗣昌还要以考试淘汰卫所世袭官,杨嗣昌建议,世袭卫所官考不中武举的只给半俸,崇祯却说这世职全俸拨用,岂得以考中为差等。崇祯又说武科广额大溢,就是招考的武举太多了,而且以武举管理卫所也非典制,就是并非祖制。这事就不了了之了。崇祯有多次避免亡国的机会,但他在战术上搞错,在战略上又不做改革。战术战略都不行,和蒋介石差不多。
三骑顺着苏堤行走,离身后那片白墙黑瓦越来越远。
李栩道:“如今学生正是没理会时节,问叔父要钱,叔父回回但说大海架不住瓢儿舀。都是小精细儿,只顾自家。不瞒先生,当年家父亦非引疾乞归,乡党人人同病,学生办乡团,也有一番心思,免得日后乡党说我父子俱不称。如今大家不保,谈何小家,如此明白易见之理,学生一片公忠之心,却并非人都称赞,皆是瓷公鸡,铁仙鹤,学生为粮饷多方设处无果。还有那短毒短毒之人,说学生办乡团良有深意,士大夫持论如此,总之是要路无人,万分为难”。
刘洪起闻言道:“学生比先生早舞弄了几个月,此中艰险,心知肚明。贼不难定也,只怕人心不定,平贼总是遥望空谈。若是大明多几个先生这般的,荡平刻期可奏”。
李栩望着夏收的田野道:“谢过先生所赐之物,此物在平原旷野广为生植,它日必有大用。先生这衫子都汗塌了,再对着穿几天,我叫人做新的。这几日无事,不若且到廖花洲一游,只在西北五里处,不股远儿”。说罢看向刘洪起,刘洪起却摇了摇头,李栩道,也罢,且带先生回家认认门儿。
刘体仁在身后道:“表素,我不入西门”。李栩闻言,才想到刘体仁的父亲刘廷传,叔父刘廷石,在五个月前都是战死于西门。念及此,李栩神情一黯。
却忽听刘洪起道:“诓了先生送了这么远,我这也将待起身了”。李栩惊道:“咋,先生这便要走?不是说要与我进城——”。
刘洪起道:“我也不瞒先生,我在西平的那处寨子,我一日不回,怕是整天吵窝子。我的二弟三弟八弟,老材还都厝在墓丘里,单等我给他们报仇才肯落葬,学生归心似箭!”。
李栩闻言道:“确是焦人,那便不留先生了,西平据此不远,先生事迹,我平日扫听着”。
刘体仁道:“先生定底儿还是要走,长短再多住几日”。刘洪起叹了一声道:“客来主人欢,客走主人安。李相公,刘公子,后会有期”,说罢猛地一抖缰绳,往烈日下纵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