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中秋月凉(2 / 2)
至于关于杜若怀,关于杜韵的家人,他没敢再问。
中秋过后,日子更是过的如流水一般,不知不觉便到了十月。
桂花巷的桂花开了,米白挂满枝头,一路延绵到杜府门口。
微风一吹,满巷飘香。
每日黄昏傍晚,杜拾儿便与王家三姐妹带着篓子出去,回来时,竹篓里就会装满桂花。
第二日,那些桂花全部变作了王桂花笼屉里品相端正诱人的桂花糕。
其实从河岸回来后,杜韵带着杜拾儿去看过大夫,想治好他的失忆之症状。
可并没有那么简单,与她料想的一样,他的记忆要靠他自己想起来。
至于那些有可能与杜拾儿家人有关系的黑衣人,杜韵不知该如何去找。
她等过,并无可疑之人再来寻杜拾儿。
事情也就那样过去了,杜韵想,杜拾儿的家人大概断定他已经死了。
王桂花的早点铺子和她的杂货摊生意都不错,到了十一月初冬的时候,她们已经攒下了一笔不少的钱。
某一日王桂花拉着她说镇上有夫子开了私塾,她想将孩子们送到私塾里去。
多少读写书,好歹识些字,将来也不至于做个愣头瞎子,遭人嘲笑。
以前是手头紧,如今生活宽裕了断不该亏了孩子们。
其实除过大户人家,平常人家送女子读书的很少,所以半河村出来的妇人王桂花能提出那样的想法着实让杜韵惊讶。
惊讶归惊讶,她却很赞同。
于是杜韵提了几两酒寻到了夫子门上。
说是夫子,实则是个二十来岁的青年。
听闻是受不了官场黑暗,辞官回乡了,百无聊赖便办起了私塾。
杜韵去的时候便看见一个青衫长袍形容端正的人正在院子里喂鸡,她趴在门口望着他被鸡撵的乱窜失态,忍不住咯咯的笑了起来。
青年人听见笑声回头,杜韵已经走进了院子。
她将酒壶往石桌上一放,拿过青年手里的葫芦瓢,抓了一把食粒儿撒了出去。
鸡群瞬间散开,青年得救。
真是个书呆子,哪有喂鸡一粒一粒喂的,鸡急了不围攻他才怪。
“多谢这位小兄弟”
青年答谢,杜韵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开门见山的说明了来意。
青年见她小小年龄却独自来为家中的弟妹们奔走,又因为喂鸡的事本就对她心生好感。
最后不仅收下了四人,还免了几人读书的银子。
杜韵乐见其成,道了谢,留下酒走了,说第二日便将人领过来。
第二日王家三姐妹,杜拾儿穿着新衣服被王桂花送进了私塾。
私塾里多是些半大的孩子,男女都有,最大也不过十三岁,正是王桂花的大女儿冰花。
王桂花从私塾回来看见坐在门墩上读话本子傻乐的杜韵突然反应过来,杜韵也还是个孩子。
于是她要送杜韵去私塾。
杜韵哭笑不得,说她将来又不考科举,读什么私塾。
王桂花说她家女儿都去了私塾,女婿可不能是个大字不识的。
杜韵险些从门墩上栽下去,她拿着书匆匆躲回了屋子,王桂花追在她屁股后面劝说。
杜韵心想她若大字不识,怎么看的杂谈,王桂花难道没长眼睛。
晚上,杜韵被王桂花缠的烦了,命令杜拾儿将书本摆在面前,她随手翻过一页。
然后便对着王桂花将那一页背了出来。
王桂花惊得连话都不会说了,杜韵笑着说那些东西她早都会了,所以不必去私塾。
送她去私塾的事就此作罢,原以为日子终于能安生了。
谁知几日后的黄昏,杜拾儿下学归来,眼尖的杜韵发现他的眼角处有一处青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