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初到沿海(1 / 2)
临行前,傅斯年跟目前东厂的实际掌控者曹化淳碰了个头。
之前利用阉党刮贪官污吏的计划并未停止,只不过现在是由曹化淳接手了。
傅斯年跟他描述了一下具体的工作内容,核心要点就是:
不能将水从一个池子里舀出来,又添到另一个池子里去!
从那些贪官家里查抄出来的土地,必须收归朝廷所有。
主要是用于屯垦。
目前大明的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购买了从美洲来的许多良种,加上徐光启主持的试验田育种,许多新作物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低。
所以过去的荒地、薄田,现在也变成了有用的地。
加上傅斯年提供了许多生态耕种方法,比如稻田养鱼、虾、蟹,池塘边种桑树、蚕砂肥塘等模式。
对于这一类事,傅斯年有过丰富的经验,连总结带网上下载,弄了许多符合大明当前情况的资料,全都交给了徐光启。
对于接触过近代学科的徐光启来说,这些关于农学的知识,简直是救命良方。
年近七十的老人家,整天蹲在田间地头,让傅斯年想起了那位对全人类都有巨大贡献的老院士。
也不知道杂交水稻在大明有没有条件搞。
安排好诸多事务,傅斯年带着队伍再次启程。
刮地皮的事有人接手了,傅斯年就可以挑更重要的事做,所以直奔福建。
此时的福建巡抚,是刚刚复职的熊文灿。
对这个人,傅斯年仔细研究了他的履历过后,得出的结论是:
一位成功的演说家,一个经验主义错误的反面典型。
熊文灿其人,是个标准的明代文官。
作为一省的巡抚,他的组织、行政能力都还不错,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少许的军事能力。
他干的最成功的事,就是招抚了现在的海上之王——郑芝龙。
这人才是傅斯年此行的首要目标。
赶路的时候,傅斯年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这位海盗王的发家史,还真是颇具命运的眷顾。
郑芝龙从小喜爱习武,因此不被父亲喜欢,十七岁的时候,几乎等于是被赶出家门。
和两个同样不被重视的弟弟,一起投奔了做海商的舅舅。
在这个过程中,他舅舅见郑芝龙能干,派他代表自己加入到了当时的海盗王李旦麾下。
郑芝龙很快又获得了李旦的信任,并被他收为义子。
没几年,李旦就挂了,郑芝龙因为是李旦的义子,本人又能干,于是获得了李旦其余部下的拥戴。
郑芝龙就此一跃成为海上数一数二的大势力,几乎垄断了大明、倭国与南洋之间的贸易。
就连倭国的幕府将军都要笼络他,介绍了平户藩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松缔婚。
这位田川松,就是大英雄郑成功的生母,所以郑成功其实是中日混血。
他还有个亲弟弟,后来被过继给娘家继承家业,取名田川七左卫门。
郑成功抗清的时候,他这位胞弟还支援了不少人力、物力。
又过了不久,同样的事情竟然发生了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