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令崇祯头疼的问题(1 / 2)
时间转眼就入了冬,朝堂上正在总结一整年的工作。
大臣们惊喜地发现,新君登基以后,各方面的成绩意外地好。
虽然没有大刀阔斧的动作,可是在无声无息之间,盘踞朝堂的阉党不见了。
那位九千岁现在就是尊吉祥物,被曹化淳拉着当挡箭牌,几乎走遍了两京十三省。
目的是什么,百官心里都已经清楚,就是皇帝找个名头搞钱!
新君什么都好,就是对钱财好像有股执念……
不过众人多少都能理解一下皇帝,毕竟每年几百万的辽饷压在那呢!
现在百官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另一件大事上,那就是内阁更补成员!
应该说,崇祯朝的头一届内阁,基本上毫无作为。
人员更替很快,份位权属也不太清晰,几乎没有干事的人。
而在内阁之外,有几位重臣入阁执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他们之中有孙承宗、徐光启这样德高望重的能吏,也有钱龙锡、韩爌这样众望所归的正直之士。
今天的朝会上,官员们先是汇报了一些相对重要的事,比如在北边和察哈尔部的贸易情况,江南的工业生产、关中的灾害治理总结……
这些都是关乎民生国计的事,但在官员们心里,却还是不如内阁领导换届重要。
说了大约一个时辰,再没有官员启奏了,崇祯环视四周,朗声道:“看来没别的事了,那就开始廷推吧!”
廷推,明朝特有的官员任免形式。
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
衡量至当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
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参与的人选计有: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
当然,也不可能全把皇帝蒙在鼓里,还是要给划个范围的。
比如崇祯手里现在就有份名单,上面标注着有资格参选的人员。
分别有上下两行名字,上面一行分别是:
孙承宗、徐光启、韩爌、周道登、李标、钱龙锡、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
这是这次内阁的人选。
下面一行的名字分别有:
刘一燝、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来宗道、杨景辰、李标、刘鸿训。
这是今年曾经加入到内阁的人员。
上下两行名单区别非常明显,本届即将入选的阁臣,都是在官场享有清誉的人,大半都是东林党。
下面的本届内阁,里面有阉党、浙党,几乎没东林党什么事。
这在满朝大臣们看来,是非常大的进步,预示着“众正盈朝”的再次来临。
但在崇祯心里,他可不是这么想的……
他只会感到威胁和不安。
终明一朝,一直是君权和相权在拉扯。
虽然洪武皇帝取缔了宰相这个职位,但是士大夫集团需要有个代言人,于是在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就接过了这根权力的大棒。
在顶峰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权倾朝野的首辅。
尤其自嘉靖年间起,夏言、高拱、严嵩、徐阶,直至大明朝最有权势首辅出现,那个说出了“吾非相,乃摄也”的张居正。
很明显,大多数时候,君权争不过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