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令崇祯头疼的问题(2 / 2)
因为相权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不是没有单挑一个阶层的猛人,比如洪武大帝,他的手段简单之极,那就是杀!
人们常说“民不聊生”这个词,以形容某一时段统治者的黑暗。
而洪武朝那就一定是“官不聊生”。
因为朱元璋出身于最底层,深切知道劳苦大众的不易,于是他选择委屈另外一群人。
明朝官员的薪资待遇,几乎是历届王朝中最差的。
但贪污腐败的程度,却也是历届最高的。
没办法,穷啊!
朱元璋曾定下过贪污六十两就杀头的严格标准,那真是严格贯彻,执行起来一点都不马虎。
剥皮揎草
大明朝连县衙的布局,都跟别的朝代不一样。
正常县衙都是两进的院子,直接就能看到大堂。
但明朝的县衙不是,大门和二门之间多了间土地祠。
注意,这可不是搞封建迷信,而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处所。
发现的贪官被处死后,尸首都不得安葬,还要把他的皮扒下来,填上稻草,挂在土地祠里以警示继任的官员!
想想看,如果你是县太爷,心里毛不毛?
每当你办公的时候,一抬头就能看见你的前任,就挂在离你不远的地方。
风一吹就晃悠两下,高兴了还转个圈,仿佛在跟你打招呼:
你也来了?早晚你也挂这!
多特么吓人呐……
然而后世后世少有跟他们太祖一样猛的皇帝,所以皇权在衰弱的时候,就要找帮手。
所谓的宦官当政和特务政治,都是依托于皇权衍生出来的。
大臣们属于按规则文斗,输了辞职回家就完事。
他们就不一样了,专门坏规矩,直奔着大臣们的肉体招呼。
所以从万历二十一年开始,文官们开始变招了,也学会了抱团取暖,是为大明朝党争的开端!
乡党、学社等关系充斥朝堂,最后形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东林党。
崇祯此刻就对这个团体倍感头痛。
应该说东林学派的初衷是好的。
标榜气节、崇尚实学,对于扭转士风起了积极的作用。
可问题是,当他们形成党派的时候,就是朝堂的灾难。
崇祯在执政之初,已经想尽办法平衡朝堂势力,可是一看今年的入阁名单,他立即意识到,东林党的反扑来了!
用反扑也许不恰当,应该是挟无可阻挡之势,碾压而来!
明眼人都知道,阉党是混不下去了,于是本就人数占优的东林党,几乎成了朝臣站队的唯一选择。
幸亏还有些人,明面是东林党,内里却是实干家。
经过一些列斗争与妥协,新一届的内阁名单出来了。
看了看孙承宗和徐光启的名字,崇祯皇帝略感欣慰,朗声道:
“朕对众卿奏请的人员无异议,将旨意明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