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内阁履新(1 / 2)
新一届的内阁名单,有点皆大欢喜的意思。
孙承宗和徐光启二人,获得了皇帝与朝臣的一致认可。
二人立身正、能务实,哪怕徐光启不是东林党,也是非常受人敬重的。
尤其今年他致力于农业发展,在江南种植了大面积的优质作物,有力地为大明帝国解决了粮荒问题,让他不论是在民间还是朝堂,都享有崇高的声誉。
至于孙承宗,那更是让全体都感到安心的人物,在崇祯的力挺之下,顺理成章地成为首辅。
韩爌、钱龙锡是东林党的中坚人物,甚至何如宠、钱象坤也都被归于他们一类。
只有一个周延儒无门无派,看起来很像是一种平衡。
因为在绝大多数官员看来,这一届内阁,可以说是东林党人大获全胜。
派系内部甚至大排宴筳,庆贺再一次“众正盈朝”开启。
只有真正在权力中枢的寥寥几人,才能看懂这届内阁名单。
在一次私人宴会上,两位尚书坐在一起,对新一届内阁交换了意见。
吏部尚书王永光对这份名单赞不绝口,跟旁边的户部尚书毕自严说:
“想不到陛下年纪不大,对人心的揣摩竟如此透彻!这次的内阁成员,真是显示了陛下的手腕啊!”
毕自严也赞叹道:“是啊!这得是对每位阁臣有多么深入的了解,才能如此精确地把握其中的尺度。”
王永光继续道:“何如宠、钱象坤,这两个人选的角度多么刁钻!看似都东林党人,实则内里不党不群,乃是一心为公的正直良臣!”
毕自严端起酒杯,敬了王永光一个,手捻胡须笑道:
“孙承宗顾全大局,基本能做到不偏不倚。至于内阁次辅韩爌,则需要你这位天官来制衡咯!”
王永光因为看不惯东林党人大肆结党,是坚定的反对派。
而崇祯一登基,就将王永光擢升为吏部尚书,正是要他起到制约的作用。
在明朝的官吏体系中,吏部尚书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职位。
虽然同属于六部尚书之一,却因为主管人事工作,天然就比其他几个尚书有权势,因此又称天官,或者冢宰。
许多时候,这个职位的官员若是强势的话,硬刚内阁首辅也是常有的事。
王永光回敬一杯,对毕自严说:
“如此精确的情报工作,还得说是陛下的耳目灵通,这就不得不提起那位更升官的锦衣卫指挥使了!”
又凑近了些,王永光小声道:“听说令弟毕自严与这位傅指挥交情不错?”
这是点毕自严了,暗示既然你和傅斯年有联系,帮我也联络一下,要是有个什么不虞,也好提前收到点消息。
毕自严会意,笑道:“他上任以来,基本就没怎么在京城待着,我也还没机会见识一下这位干吏的风采。若有机会,咱们一同认识认识?”
王永光点头:“好,正好快到过年了,应该很快就有机会,我等毕尚书的消息!”
……
这边两位朝廷大员在谈论傅斯年,那边一群东林党人聚会,也有人在谈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