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听证会前的准备(1 / 2)
迎接傅斯年的,是满朝文武的诘难。
文官的出发点,是要剪除傅斯年这个皇权的爪牙。
经过上次左顺门静坐活动的失败,他们认识到皇帝有傅斯年这个帮凶,是不会按规矩跟士大夫共天下的。
武勋们没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有些人看中了傅斯年掌控的产业,觉得如果傅斯年倒了,自己可以接手一部分。
但傅斯年在朝中并不是真的孤立无援。
首先崇祯是一定会支持他的。
不管他内心有什么样的纠结,保住傅斯年是他一定会做的事。
文官们不管有多少张嘴对他口诛笔伐,都抵不过傅斯年的一个作用,那就是能任事。
喊的再好听,解决不了问题有什么用?
当前形势下,即便傅斯年真的罪大恶极,崇祯也不会自毁长城的。
这跟历史上崇祯杀袁崇焕有本质的区别。
崇祯对袁崇焕,在最初应该说无条件的信任。
钱粮全紧着他,官职可劲儿塞,几乎是要什么条件都答应。
但袁崇焕就好像崇祯抱住的救命稻草一样,把全部的希望寄托给他,他却并未给崇祯期待的回报。
在崇祯心里,他给予袁崇焕那么多,甚至自己都从牙缝里省钱,袁崇焕就应该立竿见影地让他看到成果。
可是袁崇焕不但没收复一寸土地,反而让皇太极大举围困京师。
轮到傅斯年这就不一样了。
事事都做在前面,属于是给了崇祯意外的惊喜。
皇太极兵临城下,也被傅斯年事先告知,属于是在计划之内,让人有了心理准备。
而傅斯年没用朝廷花什么钱,自己整顿了锦衣卫,又整合了蓟州和大同等地的部队,硬是凑出一支能跟后金正面硬刚的军队。
这按照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多少算多呀?
所以崇祯心里清楚的很,要没傅斯年干活儿,指望那些夸夸其谈的文官,穷也穷死他了!
除了崇祯以外,一些真正在做事的官员也不想傅斯年出事。
像徐光启这样的技术宅,太需要有人提供后勤保障工作了。
孙承宗目前与东林党人渐行渐远,正是看到他们身上的浮躁。
清谈误国,他对此深恶痛绝,多次提醒过韩爌等人。
然而他们却觉得自己一群人代表着正义,是别人的思想觉悟跟不上。
现在,傅斯年奉诏回京,孙承宗已经下定决心,哪怕搭上自己首辅的职位,也要保全傅斯年的性命。
他快七十岁了,就算身体还硬朗,精力毕竟跟不上了。
在他心目中,傅斯年才是那个能挽救大明的人。
如此年轻,就已经有诸般手段,懂经济、擅兵事,还会治理地方。
未来只要有此人在,大明就不会一步步滑向深渊。
如果傅斯年能听到孙大爷的心声,一定会说一声:谢谢,但没必要。
想必担心他的人,他本人却是无比轻松。
在回程的路上,他从地府找了些帮手,各司有的是朋友,大家合力帮傅斯年找了一批精通大明律的人。
许多事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傅斯年这回打算来个舌战群儒,先把文官们的诬告驳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