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下一步的方向(1 / 2)
看着手中的考功记录,东林学派的一众领袖人物,都在心中默默盘算着未来的路。
韩爌的成绩还算合格,钱龙锡、李标是中下,刘一燝和钱谦益因为忙于学派事务,甚至得了个比较差的考评。
没什么错误,但也没建树。
在任没有有效解决分管的事务,反而在行政中拖了后腿。
主张的一些事情,在过后也被证明是错误的选择,总而言之,这几人按这个考评,是肯定不会留在内阁了。
在众人稍稍消化了这个结果以后,崇祯皇帝又宣布了三件事。
一是定期举办针对官员的教育培训班,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去职的大臣。
以前贬官的人要不就是外放,要不就是治罪。
除非最高领导换了,要不然在正常情况下,他的政治生涯就算结束了。
但这个举措等于给了那些不坏只菜的官员又一次机会。
朝臣们议论纷纷,觉得这条应该是对他们有利的。
二是开办军校,培养朝廷急需的武将人才,尤其规定武勋必须去听课。
朝中除了那些武勋以外,还有一些凭真本事考上武举的官员,听了这个消息,内心激动不已。
武将出头的日子就要来了!
最后,崇祯皇帝决定编练新军,包括但不限于新的京畿卫戍部队、大明皇家海军的扩编,以及对各地卫所的整编。
散朝以后,崇祯再次叫上傅斯年,让他帮自己出出主意。
他想咨询的是九边的军镇模式。
目前来看,九边的模式有点好用,能有效解决各部互不统属的问题。
这种类似于军区的模式,也有利于整个地方的全部资源。
缺点也有,就是可能演变成困扰唐朝的噩梦——藩镇。
傅斯年给崇祯提出的建议是:将三种主要权力分散开。
边镇主要是为了军事目的存在,那么军政还是要分开的。
以前,某地基本是督和抚争权,即:名义上总督更大,但巡抚的全称是“巡抚某某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也是奉了钦命的。
所以督、抚经常不和,这种出于制衡需要而出现的情况,哪怕在现代也能看到影子。
以后这种事要避免,最好的办法是军管军、政管政。
政管政好办,大不了就是带兵的不管政务了,但军管军却有弊端。
傅斯年道:“若是将某地军事方面的事务交给一个人,对武将的个人素质要求极高。”
“如果是优秀的将领,当然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安排最合理的战术。但朝廷无法保证每个军事主官都是名将!”
“解决的办法是,将一人做主改为多人出主意、最后供一人选择!”
随后,傅斯年就给崇祯介绍了参谋制度的优点。
“打仗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涉及到许多门学科。样样精通的全才不好找,但擅长一门学问的专才却不难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