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卢浮宫协议(2 / 2)
拉一批、打一批、再吓唬住一批,这才是傅斯年最终的目的。
于是,一个叫泛太平洋公约组织的诞生了。
该组织以保护商路和自由贸易为主旨,建议成员国降低关税,打破贸易壁垒,增加贸易额度。
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
然而,这个组织从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是个军事组织。
保护商路靠什么呀?那肯定不能靠求神拜佛,军舰呗!
英国、法国是蹦着高的往里钻。
神罗一系的以西班牙为代表的国家,却几乎全都没有加入。
无他,又是因为宗教理念。
神罗和德意志诸侯之所以打仗,就是因为天主教和新教之争。
傅斯年强调人民的信仰自由,这从根本上就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反而是英法两国,却十分高兴能找到外援。
本就因为本国的顽固宗教势力头疼,现在忽然找到组织能抱团取暖了,他们能不兴奋嘛……
经过为期一个礼拜的商定,大明帝国与欧洲各国基本达成了初步共识,笼罩在欧洲上空的战争阴云就此消散。
在此次会议上,各国签订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文件——《卢浮宫协议》。
旨在建立东西方沟通的桥梁,但后世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此次会议最大的受益者,并非某个国家,而是一个阶层。
这个阶层就是皇族!
傅斯年因为自身的立场,被人们认为是坚定的保皇派,签署的协定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保证皇室在各国中的地位。
他的这一理念,无疑延缓了资产阶级成为主导的时间,同时让各国皇室有了喘口气的机会。
经过文艺复兴,又经过宗教改革,传统势力在政治上的地位被极大撼动,另各国元首极为头疼。
傅斯年主张,深受他们的喜欢,几乎以压倒性的优势,得到了欧洲绝大部分皇室的支持。
他的举动在后世欧洲学者的口中,被评价成了倒退和违逆历史潮流的。
殊不知他却是为了大明的利益考量。
延缓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给大明争取完成自身改良的时间,这就是他的目的。
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子民对于皇权的认同已经深入骨髓,要不是被逼到没有活路,民众一时难以转过这个弯。
当然,傅斯年自己未必能看到那一天,也不会在明朝境内展开革命。
相信地府接手工作的人员,会审时度势,在适当的时机开展的。
完成主要任务后,傅斯年在巴黎停留了一周,游走于各国上层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广泛的欧洲朋友圈。
因为他的主张,各国皇室对他趋之若鹜,很快,他就成了全欧洲的社交明星。
法兰西《报纸》的头条这样评价他:
“傅斯年将军风度翩翩、年轻有为,在东方帝国举足轻重。同时,他还有一颗博爱之心,是各国人民的好朋友。”
至此,傅斯年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返回大明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