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全面反攻(1 / 2)
后金在钱财方面损失惨重,财政彻底陷入谷底。
原先还有点念想,能琢磨着如何卖点货赚钱。
现在把攒了两年的家底全亏了,皇太极怎能不生气?
里外里就换回来那么一批种子,还是蒸过的。
蒸过的种子长不出粮食,幸亏发现的早,不然到了秋天就得颗粒无收。
好歹范文程那头还有点收获,弄回来3门红夷大炮,经过试射之后,确实跟明军的一模一样。
这让他心里稍稍好过了一些,总算手下不全是窝囊废。
“范先生,你辛苦了!你先休息一阵,待我筹些钱,咱们还需要更多的火炮。”皇太极强打精神对他说道。
“听听,已经称我为先生了!”范文程自觉受到了重视,在心中得意地想着。
随后的一段时间,皇太极东拼西凑,好容易又弄了五万两银子交给范文程,让他务必再弄十门大炮来。
就在皇太极绞尽脑汁搞武器的时候,傅斯年那边已经准备完毕了。
锦衣卫出骑兵一万,孙承宗编练的新军四万,共计五万人的新式军队。
其中包括火枪队、炮营、刀盾手、长枪兵等多兵种配比的部队,组成了专门针对后金士兵的混编部队。
这支军队配备了大量的骡马、骆驼等驮畜。
同时经过突击准备,一批便于携带的野战火炮终于研制成功——迫击炮。
准确的说,更接近于掷弹筒。
总之是一种人力就内背动,拆卸简单、携带方便的轻型野战火炮。
而随着倭国的金属矿藏大量涌入明朝,铜壳炮弹也终于问世。
由此,前装炮进化到了后装炮。
不过陆地上暂时还没有应用,优先在大口径火炮上试用来着。
总之,明军因为减轻了火炮的重量,又装配了大量驮畜运送物资,机动性大大增强。
骑兵方面也进行了改进。
为了,弥补霰弹枪射程不足的缺点,兵部设计了一种由骆驼运载的火力压制武器。
这种武器是从明朝原来就有的东西“百出佛郎机”上改进的。
“百出”就是连发的意思,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款介于机炮和机枪之间的东西。
可以理解为一种连发的铁砂子炮,这也算明朝自主设计的划时代武器了。
虽然还有各种不足,比马克沁之类的要差得远,但跟冷兵器的后金骑兵过招,那也是绰绰有余了。
补齐了最后的短板,大明的军队终于在野战和阵地战上全面压制敌人。
随即,傅斯年开始将部队分批秘密调入辽东。
……
八月十五,中秋节。
辽东的官兵们欢度佳节。
稍晚时候,傅斯年与袁崇焕在广宁城相会。
双方会面后,宛如多年不见的老友,气氛极其融洽。
别看袁崇焕在大明也算地位显赫,但他始终有一种危机感。
原因在于,他几乎没有什么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