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秀才(2)(1 / 2)
除了那道判词,第二场的诏、判、表、诰,丝毫难不倒他。
在考场上的时间总是一晃就过去了,转眼时间已是最后一日,考卷一发下,顿时考生一片怨声载道。
最后的考卷,一连考了四篇策问!
策问,即是策而问之,申论,则是申而论之。
二者都是针对现实问题,发于心,着于笔,写一篇文章,换句话说,就是在写命题作文。
策问文章写得好,文字自有“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的气魄,让人看后久久回味,你既要写的恢宏大气,又不能过分夸大其词,要做到这点可以说是殊为不易。
姜桓挑出两篇较难写的文章细看,一是说政事,问古时候诸葛丞相和前朝王韶丞相之对比。
这二者有何相似与不同呢?
二者皆是改革者,背后都有皇帝撑腰,可以发动自上而下的变革,也就是说,变法。
而说到变法,就不得不提本朝张太虚,因为此人锐意革旧朝弊病,开三百年太平,因此有了天武变法。
天武四年,老丞相吴用中致仕,年富力强的张太虚上任,皇帝给予重任,随即拉开了轰轰烈烈四年的改革,当时反对派不少,看来如今是要问问年轻人怎么看了?
姜桓目光收回到考卷上,无论是诸葛丞相还是王丞相,二者变法皆涉及到所谓“申商之术”。
申商之术,是指申不害与商鞅二人变法所用的手段,其实就是法家手段。
诸葛丞相变法成了,且于国延寿百年之久,王韶变法失败了,空耗国运,不久之后天下就陷入混乱。
二者都是变法,且都有皇帝撑腰,为何一者成了,一者败了?
既有国力不同,诸葛丞相古汉国,并非大一统王朝,乃是地方割据政权,且面临强敌,不变革就是死路一条,因此变法压力不大。
而王丞相所在大齐王朝正值鼎盛,可谓蒸蒸日上,既没有贫困潦倒的百姓和难民来作为基础,也没有地主豪绅的支持,除了王相身边势力“变法派”的奔走,竟然举目皆是敌人,可以说变法面临的阻力巨大,就是有皇帝支持,失败也是必然。
姜桓知道,这题表面上要你拿两个历史人物来写文章,可实际是在问你对如今变法的态度和看法如何,要是你单单只写二者对比如何如何,就是写的天花乱坠,最后也是下等。
而且还得分清楚站位,你要支持变法,必要旗帜鲜明的支持,你要反对,必要言辞激烈的反对。
如今虽说变法派势大,可反对变法的人从来都不少,因此无论是写变法还是反对变法,都有很大操作空间。
除了这,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蜀王对科举的干扰,究竟大到何等程度?
如果说可以一一甄别投靠蜀王的考卷,不是就罢黜,那自己没得玩。
可如果是另一种,只是将蜀王黑名单的一些考生弄下来,那还有机会。
姜桓不相信,自己一个不起眼小县城的童生,还能引起蜀王的注意不成?
当下提笔疾书。
“诸葛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相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