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围攻瀚海(1 / 2)
其实拓跋霈何尝不知道要想得到陈留桓王的支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初离开都城选择去哪个地方的时候,他就面临过这样艰难的选择。
丞相大人张嵩曾经告诉他,在夺嫡这件事情上,陈留桓王一定不会选择站队,因为他是魏国最受依仗的亲王,执掌十万大军。无论谁当上皇帝,他都是最为倚重的肱骨之臣,所以他完全不会趟这趟浑水,而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而西境与北境都牢牢掌握在拓跋焘的手里,自然是不用考虑的。唯有南部大军安南将军的安氏大军,可作为突破口,虽然安氏自从魏国立国之初便世代守卫南境,也是独霸一方的军侯。
但是有一事可作为突破口,三年前,西南地区与夏国发生争端,安氏大军中计被夏国包围,向驻军西南部的西凉军求援,却因西凉军故意拖延救援时间,导致南部大军溃败。为此安南将军曾上述朝廷,指责西凉军故意延迟救援才导致惨败。一度让西凉军与安氏的南部军剑拔弩张。
拓跋霈一心想利用安南将军对于拓跋焘的不满,而将其收入自己麾下,所以当时选择加入了南部军。哪里知道安南为人十分傲慢,根本就看不上毫无军功的的拓跋霈。多次当众驳回他的建议,让他十分没有面子。
为此拓跋霈恼怒于心,在攻打宋国之时总算寻得机会独自带兵攻下一座城池,才得以被陛下赞赏封为三品前锋大将,这军职与一下子就追上了安氏大军里的许多高阶将领。引得众人不满,众人联名将他推荐去了陈留桓王的东部大军是比较好听的说法。其实他就是被赶出了南部军营的。
遭遇此次闭门羹,拓拔霈才明白边境将士对付起来比那些朝臣要麻烦多了。他们全然不顾忌他的皇子身份,军中将士大多文化不高,却有丰富发实战经验,也只崇拜强者。拓跋霈一点便宜都讨不到。
曾经拓拔霈觉得拓跋焘,只是凭借皇子的身份得到了今日的成就,如今他的想法也有了些改观,因此也在犹豫着要不要放弃带兵打仗这条路,在东部大军混两年军功便回平城去。
朱林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是却也道出了拓拔霈急于想立军功的心思。于是二人一番谋划,以去瀚海草原协助官府抓抓壮丁为由,由朱林出面向陈留桓王请求援军三千。
陈留桓王召集众将军商议,虽然大家觉得需要三千骑兵助阵有些夸张,但是碍于之前在征丁一事上双方多有摩擦。现在他们愿意去瀚海草原抓牧民来解决这个问题,也算是化解双方矛盾的最佳方式。
但是三千骑兵由谁带兵一事却出现了分歧,按照朝廷例制能够独自带领三千骑兵的将领必须是四品以上的中郎将。而拓跋崇心中有顾虑并不想蹚浑水,不为所动,众将都是习惯看崇将军的意思行事,他不表态,其余将领也不愿出头,一时间有些冷场。
众人哪里知道,这时候,拓拔霈突然站出来说征丁修建长城,乃是为了江山社稷稳固,作为大魏子民人人应当出一份力,一番义正言辞之后主动请辞,倒让众将领有些意外。
陈留桓王准许了拓拔霈的带兵请求,调配一千骑兵、两千步兵与他,由他全权指挥。再加上拓拔霈自己从帝都带来的两百亲信随从,第二日与刺史朱林的三百州府巡逻兵一起出发,一共三千五百兵力。途径沱水镇,直奔瀚海草原。
关于北行计划,朱林已与拓拔霈商议好,先去瀚海草原抓捕约突邻部落的五百壮丁,将所有俘虏绑好以后,派出二百官兵押送回瀛州。然后其余的人就以继续往东抓捕壮丁为由,带至燕国边境龙城,趁夜里龙城疏于防范,采取偷袭战。一举拿下龙城,若攻城失败,就在龙城郊外抓捕燕民充作壮丁去修建长城。也算是有收获,这样一来,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月初五,距离约突邻部落的战船下水只剩下最后几天了,还差一道工序,船帆安装。这项工作本来应该在前几日就该完成了,不过在泽善与贺小安抱怨说手摇船舵,反应有些慢,且太费力。贺小安灵机一动想到可以用马车的车轮代替,将其装于船尾,让人用脚踩踏桨轮,使轮轴上的桨叶拨动水推动船身前进。从而提高了船舶的行进速度,方向把握也更准,在无风的海面可以解决船帆动力太小的问题。
这艘战船近乎完美,在燕国的战船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良,这世上也是绝无仅有就此一艘。当大船快要落成的时候,贺小安甚至对泽善说若以后没有生计就去南方开个造船坊,将这战船卖给宋国,可以以此发一笔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