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一章 偶遇农家子(二)(1 / 2)
柳槐之下,绿茵之中,早有郑怀令人铺上毯子,摆放长案。
难得楚王今日有此雅兴,邀请半路而遇的游学士子相谈。
两张长案,一张列于东,熊横坐于其后,一张列于西,留着给游学士子晋北。两张长案之上,俱是摆放着美酒珍馐,虽是旷野之外,但也是别有一番情致。
那边晋北远远见了,与农人一一道别后,快步走了过来,在看到那干净的地毯,以及自己那双满是泥泞的鞋子后,他略微迟疑,似乎在这双靴子里,是一双同样肮脏的脚,会踩脏这干净的地毯。
熊横瞧出他的尴尬,只见他起身拱手而道:“我生平所好,酒、剑以及学问,方才见农人围先生左右,说明先生必有学问;又听先生要走遍天下,说明先生必有宏伟之志,如此风范,我岂能不向先生请教一番?”
或许是听到主人家如此的热情,晋北便不再拘泥,他将自己的那双满是泥泞的鞋子脱下,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地毯一侧,其后将斗笠也摘下放在一旁,正了正衣冠,踩着地毯,径直走到熊横对面。
“公子如此礼贤下士,在下心中实在惶恐,还未请教公子大名?”
熊横轻轻摇头:“你我因才学相逢,也因才学而论道,我之姓名身份,又或者你之姓名身份重要吗?”
如此反问,倒是让晋北一下子释然起来。
“说得也是。”
“快快请坐。”
在熊横的招呼下,两人落座。
寒暄当中,两人连续饮酒三五爵,熊横又劝说晋北吃了一些长案上的食物。
赶路之人,风餐露宿乃是常态,十顿里倒是有十顿都吃不饱。
“多谢公子盛情,话说这一月当中,我都没吃得这般饱了。”
“无妨,宝剑才赠英雄,我做为东道主又何足道哉,刚才闻先生之言,是韩三川之人,所学农事?”
熊横出声问道。
农家的创始人许行,乃是楚国人,其人又入过三晋游历,沿路多有讲学授课,因为在韩三川之地会有农家弟子,倒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只是农家所重,乃在政治,而非是真正的去研究农学,而刚刚晋北对农户所云草木灰与堆肥之法,皆是轻于政治重于技术,又与传统意义上的农家弟子,略有些不同。
“正是,我三川晋氏,本为蔡氏家臣,略有封地,略有牛马,也略有些家财,因此少年之时,便去过新郑、大梁、安邑之地求学,学了一些道墨之法。后遇韩王变法,大兴郡县,缺少了家资,便中断了学业,为蔡氏所授学。因喜于农事,对其也是多有习之。”
似晋北这样的落魄士子,放眼整个战国都不少见。
自魏文侯以来,天下诸国纷纷变法,改分封为郡县,如此一来就会有许多的小氏族,失去自己的土地,从贵族一下子落魄成为士子。战国四大公子都号称门客三千,这些门客从何而来,其实就是这些落魄了的士子。
新郑乃韩都,大梁乃魏国国都,至于安邑,在几十年前还是魏国的国都,天下最具富饶的风流之所,多少的人才都是从这里走出,如商鞅苏秦之流,都是从这里入秦。
只可惜当秦国的锐士跨过大河,攻下了河东几座大城时,魏惠王就再也坐不住了,将国都迁到大梁去了。
“后来有一年,有农家师许子,率领弟子数十,途径三川之地,我曾有幸听其授课,跟随其学习农家之道,后来自觉许子之道,也并非我之道,才有这立志要编着农物书一事……”
熊横问,晋北答。
两人在一问一答间,晋北将其所学来历,然后游历了多少地方,俱是说了出来。
“……我从九原而下,经魏上郡而到韩三川,后从三川在下,入楚国境内,又到这郢都之野,遇到了公子。”
这九原郡乃属赵国,九原再往北,就多是草原与森林了,魏国上郡便是河东,因其在大河之东而得名,看起来晋北已经游历不少地方了。
“我明白了,农家之农,乃是神农之农,乃是从政之主张,而先生之农,乃是农事之农,重在土地,是有相似之处,可不能混为一谈也。”
晋北闻之,自以为遇到了知音,立即大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