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农业芯片(2 / 2)
等到1964年,在拿着放大镜观察了14万多个稻穗之后,袁爷爷终于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再过一年,才发现另外5株雄性不育株。
又过了6年,袁爷爷的师生三人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次的测定和回交实验,还是没有理想成果。
之后,又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才发现能真正做到不育的“野败”株。
然后,袁爷爷将手头上200多粒种子无偿贡献出来,通过各地科研工作者之手,将它们与全国各地的上千个稻谷品种进行了上万个组合的回交转育。
到1976年,杂交水稻才真正得到大规模推广。
从1961到1976的15年间,袁爷爷的水稻研究中间但凡有一丝差错(曾在特殊年份中断过,好在很快恢复,不过也是被放逐了,全靠袁爷爷师生坚持),杂交水稻种子的诞生都有可能推迟甚至永远丧失诞生之机。
说完杂交水稻,我们再说杂交小麦。
李爷爷在研究杂交小麦的历程里,曾有整整20年毫无寸进,等到他将第一株杂交小麦研究成功,已经迈入知天命,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贡献其中。
这20年里,李爷爷经历了上级、同事、家人的不理解,经历了一次次试验失败的打击,也经历过研究经费缺乏的窘迫。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其艰难。
时至今日,李爷爷在出席活动时,还会有人向他提问,「你的名气不如袁爷爷,对此你怎么看」。
可见,从事农业研究工作,得到的尊重和其他行业相比远远不及。
类似袁爷爷、李爷爷这样的,都只是特例,至少他们的研究有了成果,还有人给予关注。
可是在这个行业里,还有许许多多像袁爷爷、李爷爷他们一样的人,将自己一辈子的精力都耗在了研究上面,最终的结果,都是在为我们试错。
这些没有那么幸运的人,不要说得到关注,或许在自己试验田里的成果被大爷大妈们摘走之后,还要迎来一波又一波的痛骂。
但,没有站在光里的,就不算是英雄吗?
农业研究,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还需要幸运加持的行业。
没有成果是大概率,试错的人总是大多数。
袁爷爷、李爷爷们固然很努力,但没有运气加持,也是不行的。
你以为袁爷爷们很努力?是的,他们很努力。
可是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和袁爷爷们一样努力的农业研究人员,比如米帝十九世纪成立的孟海都公司,在育种行业里就是一个大巨头,他们内部同样有着许多专业的研究人员。
这些人的薪资比袁爷爷们高,研究条件也比袁爷爷们好得太多太多。
君不见,杂交水稻的研究最早并不在国内诞生,三系杂交法早期得到突破是在日国。
我们能在这些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不得不说一句天佑中华。
由此,更加衬托出这些农业研究者们的伟大。
育种行业,自然也就不是想超越就能随随便便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