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支农(2 / 2)
丈田之后,家里有了土地,现在是南泥湾一场的会员户。自己和妹妹去了洋浦,按规定入籍之后也可以分房子分地,只不过自己当兵,妹妹还在功德林里,暂未落实而已。
这样一家人拿着两份收入,开销也不大,完全可以说衣食无忧……岂止衣食无忧,简直比老爷们还滋润嘞!那这样说的话……自己岂不是和团长一样,也算“小康之家”咯?
想到这里,董金彪身上涌动着力量。
铁犁后面,几个战士拿着钉耙,把土块敲碎。农会要求必须敲得很碎,战士们对此有些理解不能。
他们过去从未如此细致地耕作过,偷偷抱怨:“首长真事逼!”
也不知道这个词怎么流传开的……
邱松明笑呵呵地说:“不是首长事逼,是因为这片地抛荒太久,得先‘洗碱’,然后再改良土壤,最后才能种稻子。”
“啥叫‘洗碱’?”战士们和农民都听不懂。
“就是连续地放水、排水,把土壤中的饱和的碱洗出来。”
秦帷大概是饿了,突然想到吃火锅,脱口而出:“懂了!涮土!”
邱松明脸上写着“你特娘的还真是个天才!”,用力点头:“对,得涮好几轮呢!涮好了土,过几天还得再翻一次,这叫‘二犁三耙’,就是翻两次,耙三次!”
秦帷回头望着另一边的人群:“所以新修的这条水渠,就是为了洗碱?”
规划的一号水渠总长度超过500米,临时采用抽取地下水的方式供水,天角潭拦河筑坝后再改为从北门江引水。
虽说翻耕土地、开沟挖渠靠人力,但还是挤出来了几台打井机。
只见它们一字儿排开,巨大的轰鸣声吓傻了一片老百姓。特么是那些打井老师傅,下巴都掉了,这辈子没见过井还能这么打。
突然,汩汩清泉从管道里涌出,人群中一片欢呼。
听说打出了清泉,水渠工地士气大振,加快了速度。四百多百姓和战士分成四队,轮番休息,把水渠一点一点向前推进。
工地外搭着凉棚,供有凉茶引水以备休息。
钱涛店小二一样端茶倒水,嘴里滔滔不绝讲着当年359旅的故事——他从小就听爷爷讲,滚瓜烂熟。
“这南泥湾啊,原本是一片大荒地,比长坡都大!那时候倭寇入侵,到处都在打仗,老百姓根本吃不饱。于是毛主席发出号召,把南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一声令下,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这首《南泥湾》,就是歌颂这支三五九旅!”
有个人头戴方巾,显然是读书人,但干了一上午活早就没了体面斯文,气喘吁吁:“三国时候……曹操也搞过军屯!”
“有学问!”钱涛点头,话锋一转,“但359旅可不是封建军阀的屯田军!这支部队了不得,一边剿匪,一边垦荒,一边还要给百姓修路架桥。那年陕北大旱,战士们喝不上水,嘴唇都干裂出血。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挖掘机、打井机,就是靠战士们的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咬牙坚持。就这么一年下来,你们猜南泥湾产了多少粮食?”
“多少?”大家纷纷好奇。
“三万七千石!”钱涛表情夸张地喊,“老百姓吃得饱,军队才能打胜仗!这就叫‘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咱们军民是一家,不是那所谓的‘官军’,一伙就知道欺负老百姓的丘八!”
村民和战士们懵懵地点头。
“所以,咱们现在有那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工程车,有充足的饮水和粮食,能不能干的比三五九旅差?!”
“不能!要比他们强!”有不少战士已经懂得其中套路,带头高喊,气氛顿时就变得火热。
“向南泥湾学习!向三五九旅致敬!”钱涛高举拳头。
“向南泥湾学习!向三五九旅致敬!”被煽呼起来的村民们个个摩拳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