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支农(1 / 2)
屯垦连正在和南泥湾三场的农会会员们一起劳动。
这里的耕地较为碎散,所以洋浦支援来的各种机械投入到了土地连成片的南泥湾一场和二场,人力则主要投入这边。
不过场面一样热火朝天,这个挥锄头,那个推小车,好不热闹。
穿越众对自己军队的要求是cos人民军队,像不像三分样,所以从建军伊始就明确了“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更是生产队”的方针,每个星期都有一次支农。
这次丈田,是儋州最广大的老百姓第一次接触这支“大秦人民国防军”,因此支农更是重中之重。
对一支存在于17世纪的军队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政治训练——没错,这是政治!
军屯自古有之,从满清八旗的农奴到明朝的军户,再到更久远的曹操、司马懿屯田,军屯一直是军队解决粮食供应的一个重要举措。
但“支农”完全不同于军屯,因为支农不仅要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更重要的是它要直接解决老百姓现实面临的困难和危机,而不是简单的行军不踩田,万一踩了就割根胡子搞行为艺术。
这就是毛主席为那支军队制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穿越军要cos这支军队,自然也要继承这项宗旨。
所以剿匪部队要帮百姓修缮房屋、打水打草。驻各村的坦克部队和白鸽部队,更要直接参加生产,给老百姓送医送药。
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对本地战士的政治教育,因为即使在21世纪,能做到这些的军队也是凤毛麟角。
军委总政治部就是要通过一次又一次战士与老百姓的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每一条都变成战士们也许不理解但完全下意识的反应,把“军民团结”的概念在潜移默化间植入思想中。
南泥湾三场荒地多、烂地多,但却紧邻长坡煤矿,直接关系到未来矿业的发展,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改造。
此刻屯垦连在秦帷的亲自带队下,帮老百姓翻耕土地、开挖沟渠。5月的海南已经进入盛夏,无论是穿越众还是本地兵,军装都被汗水完全湿透,但是短毛首长都身先士卒,本地官兵更加任劳任怨。
老百姓看着他们,神情复杂,似乎不敢相信这是一群丘八。因为脚下的土地不是官田,而是刚刚分给自己的私田。
邱松明故意大声喊:“秦哥,你团长这么大的官儿,还亲自下地呀?”
这话就是喊给老百姓和战士们听,“团长这么大的官亲自下地”,了不得呀!
秦帷一擦额头的汗水,笑容就像个老农:“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得干活呀,不然吃什么?对了,钱涛,听说你是359旅子弟?去教战士们唱《南泥湾》吧!给他们讲讲当年陕北好江南的故事,这也是政治教育!”
“好!包在我身上!”钱涛一边挽袖子一边走向部队,嘴里还五音不全,“曾经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没呀人烟……”
邱松明打量着秦帷,总觉得他摆弄铁犁的样子怪怪的。
秦帷察觉到眼神中的担忧,尴尬地笑了笑:“我也是第一次用这东西!”
当兵的时候,秦帷没少参加军民共建活动。问题是他所在部队的驻地是纯粹的牧区,所以他和藏民学会了赶牛车、养牦牛、挤羊奶、薅羊毛,偏偏就是不会种地。
邱松明虽说是个“实验室农民”,但好歹在农场实习过,跟一个老师傅玩过老式单辕犁。
见秦帷实在不像样,就把他推到一边:“你快别丢人了,我来吧……”
战士们发出一阵哄笑,秦帷顿感社死,笑骂:“好歹我‘这么大的官儿’,给我留点面子行吗?”
董金彪牵来一头蓄好力气的牛大爷,套上犁辕,还跟秦帷开玩笑呢:“团长,你在三百年后想必也是大户人家吧?”
“大户谈不上,小康人家。”
“啥叫‘小康’?”战士们都好奇。
牛大爷开始前进,铁犁很快就扎进了泥土中,把大块的土壤翻起。
邱松明推犁的动作其实很生疏,完全是强撑着才没有露怯,还要装作气定神闲地聊天:“你们就理解为‘衣食无忧’吧!衣食无忧,就是小康之家。”
董金彪拖着铁犁,心里品味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