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第一期周报(1 / 2)
崔玉书严肃道:“你们是每个村镇的管理者,大人希望你们回去后,多给乡亲们读一读周报,了解外面的事情,不要做井底之蛙。
唐大人每日都会抽半天时间教学子数学,相信你们也可以教好孩子们。孩子是清川县的未来,好好栽培,实在上不起私塾的,就看周报学习,皇天不负有心人,一定能等到免费上学的那一天。”
镇长和村长们都惊呆了!
读周报没问题,但真的能免费上学吗?
“全部免费吗?”
这个问题还没讨论过,崔玉书朝唐一璇看去。
唐一璇淡定的说:“四岁入学,免费学到十八岁成年。”
看着众人,她温和的嗓音不疾不徐:“能学到多少知识,能否考上秀才,就看一个人努不努力了。凡是考上秀才的人,县衙都会给予奖励。”
孙友康保证道:“唐大人放心,草民回去一定天天都给乡亲们读周报。”
“草民也是。”
其他人纷纷附和。
唐一璇眯了下眼眸,语气不变:“嗯,从十月份开始,县衙每隔三个月会评选一次模范村镇,从卫生与教育方面进行评估,得到模范村镇之称的,县衙会给予丰厚的奖赏,不限于银钱方面。
卫生包括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教育方面则讲八德,也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评选模范村镇,还会评选孝德人家和先进标兵。距离十月还有一点时间,有关评选的具体要求都会写在周报上,现在提前告诉诸位,只是想让大家早做准备。”
话音落下,整个勤勉堂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吸气声。
不仅是各个镇长和村长震惊不已。
就连崔玉书和杜来德都很惊诧。
他们好像没听大人提起过评选模范村镇。
这是大人临时决定的吗?
当着各个镇长和村长的面,两人都把问题憋在心里,没说出来。
这时,唐一璇手指叩了叩桌面:“还有一点,本官希望大家公平竞争,不要玩做虚弄假那一套,否则一经发现,将严惩不贷!”
说到最后一句,她语气中透出的官威让人头皮一紧。
所有人不自觉的放轻了呼吸。
张友善率先说道:“草民谨遵大人之命。”
孙康文等人连忙附和道:“草民谨遵大人之命。”
唐一璇微微偏头看向崔玉书,眼神示意他继续说。
崔玉书认真交代道:“每隔七天,县衙都会派人送周报到你们的手中。根据人口分发,每个村长十张周报,镇长三十张周报,希望你们能合理利用资源,不要白白浪费名额。”
“不会的不会的……”
镇长和村长们连声保证道。
唐一璇问道:“你们有别的问题吗?”
众人齐齐摇头:“没问题。”
“本次会议到此结束,散会。”
唐一璇说罢,起身收拾桌前的文件离开。
各个镇长和村长看县令大人站起来,也连忙站了起来,但他们表情有些懵,不知该做什么。
“所有人跟我走,领取第一期清川周报。”
崔玉书带着他们离开勤勉堂。
等人走后,杜来德就迫不及待的问道:“大人,您刚才说的模范村镇,都有什么要求啊?如果各个村镇相互攀比,怕是不好管理了。”
杜来德一脸忧心忡忡的表情。
他感觉未来一段时间又要提心吊胆了,虽然县令大人每每决定做一件事,都会做得很漂亮,比如修路,新学院等,但他总免不了担心。
可能是老了吧,受不得这么大的刺激。
杜来德叹了口气。
唐一璇知道他会问,早就准备好了说辞:“杜县丞不必忧心,这是本官想了很久,做出的决定。
一个人吃饱饭后,肯定会想干点别的事,是好是坏,得看这个人的人品。
与其任由发展,不如让县衙引导老百姓做些积极向上的事。”
杜来德愣了愣:“大人是想说老百姓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吗?”
“嗯,评选模范村镇能激发老百姓的从众心理,为了村镇的荣耀,为了家族的荣耀,而努力奋斗与拼搏。”
唐一璇双手负于身后,铿锵有力的说道:“清川县不是我们的清川县,它是老百姓的,只要老百姓团结一心,就不愁清川县不壮大!”
一时间,杜来德听得激动万分。
他羞愧的拱了拱手:“大人说得是,是下官多虑了。”
唐一璇抬手道:“杜县丞不必妄自菲薄,每个团体都需要激进型和保守型人才,两者相辅相成,便能够带领团体稳步前进。”
杜来德恭敬的说:“多谢大人教诲。”
“好了,你去忙吧。”唐一璇也要回书房完善模范村镇的评选标准。
这件事她是想过,但主要还是在开会时下定的的决心。
教化百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潜移默化,也许是三五个月,也许是三五年。
她在清川县的任期虽是三年,但可能很快就要换地方,换个县令,不一定会按她的计划实施,若是教育体系已经完善了,那新县令也不会轻易改变政策。
另一边,镇长和村长们领了清川周报以后就相继离开县衙,回自己村镇了。
在回去的路上,他们把周报看了好几遍。
林百参回到林家村后,遇到后生,就让他挨家挨户的告诉全村人,晚饭后在晒谷场集合。
其他村长回到村子里也是如此安排。
镇子上的人多,也没有一个地方能容下这么多人,但三个镇长能坐在这个位置,都不是没脑子的。
他们把心腹叫过来,像县令大人一样开会,每人手中一张清川周报,将任务交代下去,每个人负责一条街,一个区。
不过当中有人不识字,念得磕磕巴巴,这让镇长很生气。
“从今天起,你们都给我好好学,三天后,谁要是读不了周报,就给我滚蛋!”
“是是是,镇长,小的们一定好好学。”
不识字的几人额头冒出一层冷汗。
镇长为了完成县令大人交代的任务,其他区域就只能自己上了。
镇长身边还有读书人,各个村长身边就多是大老粗。
一年前,一个村里有一两个读书人已是难能可贵,如今每个村里不仅有读书人,人数还不少,这绝对是飞跃般的进步。
就拿林家村来说,因为林宽的泥瓦匠队伍接的活儿多了,挣的银钱就多了,还有不少人在砖窑干活儿,地里又有粮食,不用再花高价买粮,日子自然越过越好。
在林宽的资助下,林百参从镇上请了老秀才回来,在村里开了私塾,给村里的孩子开蒙启智。
林百参将五份周报放到私塾,另外的分给村里四个通透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