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刘墉的奏折成了皇上解闷调侃的笑料(2 / 2)
这副对联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副对联的意思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这回答的很巧妙,还不得罪人。
刘墉把在江宁府的所见所闻,还有苏凌阿判断“牙梳”糊涂案的事情写成奏折,上奏给乾隆皇帝。奏折最后说:苏凌阿昏庸无能,贪官一个,请皇上治其罪。
刘墉的奏折,很显然是弹劾苏凌阿。
和珅接到刘墉给乾隆皇帝的奏折,心里十分紧张,不知道如何是好。这份奏折是继续给乾隆皇帝上奏还是私自扣留下来,和珅左右为难。
和珅想如果上奏给乾隆皇帝,苏凌阿是不是要受到处罚,或者说要受到免职处理,这样一来,问题就麻烦了。
和珅又认真看了一下刘墉的奏折,心里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到轻松多了。刘墉的奏折上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也没有什真凭实据,更没有什么要害的内容,只不过是一些调侃苏凌阿的事情罢了。
和珅暗想,虽然这样,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刘墉的奏折在乾隆皇帝心里还是有分量的。自己不能擅自做主把奏折处理掉,如果自己擅自处理了奏折,让皇上知道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就是吃不了也得兜着走。
可是,如果呈给皇上,皇上现在又正在气头上,若果一不高兴,无异于火上浇油,把苏凌阿给撸了,也未尝不可。
这个奏折搅得和珅夜不能寐,食不甘味,最后,心一横,还是把它呈给了乾隆皇帝。他赌了一把,因为奏折里没有实质性和要害性的内容,关键时刻,死不承认,不就没有啥事了吗!
和珅就这样心里忐忑不安了几天,谁知在那一天金銮殿上,乾隆皇帝看到刘墉的奏折后,哈哈哈,大笑不止,笑得没完没了。
乾隆皇帝的大笑把文武百官笑得莫名其妙,不一会儿,文武百官也跟着乾隆皇帝大笑起来,整个金銮殿上一片笑声。和珅也笑了,和珅的笑是皮笑肉不笑。
笑了好长时间,大家都笑得喘不过气起来,乾隆皇帝才止住了笑声。他说:“刘墉这个人真幽默,很会理解人,很会体贴人。他知道朕这些日子,心情不好,天天烦恼,就编了一些调侃苏凌阿的趣事,上了这么一个奏折,来给朕解闷。真是太有趣了,可把朕笑坏了。这个奏折真的把朕的烦恼和生气赶跑了,朕还得谢谢刘墉刘大人。”
乾隆皇帝的一席话,使和珅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看来皇上并没有把这个奏折当回事,而是当成了一个取乐的奏折,当成了一个调侃苏凌阿的笑话,当成了为皇上解闷而编的故事。
大家都停下来笑声后,乾隆皇帝说:“苏凌阿要是知道刘墉这样编故事调侃他,还不把肺气炸了。”
没想到刘墉辛辛苦苦写的奏折却被乾隆皇帝当成了为他解闷调侃的笑料。荒唐至极!
刘墉离开江宁,按照乾隆皇帝的谕示,开始巡查皇上交代的重点:浙江。
浙江的官吏早已听到了有关刘墉在其他地方的巡查事情,早已闻风而动,做好了迎接刘墉巡查的准备工作。
刘墉到了浙江,浙江的官员也和全国各地其他地方的官员一样,应付上面检查的手腕相当高明,有他们独特的一套隐蔽手段。任凭你刘墉有多大的本事,你也是查不出来他们的破绽的。即使查出来的,也是几个小虾米,根本钓不到大鱼。
浙江的老百姓也听到的事情多了,再也不敢随便议论官员和朝廷,也不敢说官府的坏话,生怕说错了话,被枭首示众。
官员们更懂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官员们也从外地的官员身上学到了许多经验,千方百计要堵上老百姓的口,不让他们胡说,乱说。
刘墉也是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