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坚持就是胜利(2 / 2)
只有魏公公松了一口气,默默地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喷子们的火力谁受谁知道。
为了不至于冷场,文武百官的领头羊——内阁的首辅大人往前一步说话了:“启奏陛下,眼下有两件事急需朝廷讨论,一是蓟辽总督孙大人之事,二是原辽东经略熊廷弼和原辽东巡抚王化贞之事”。
天启皇帝等的就是这句话,不等那些喷子开始高谈阔论,直接开口了:“首辅所言极是,当下辽东才是大明的生死大事”。
“这几日朕看了许多奏章,包括孙大人和登莱巡抚袁大人的,深受启发,辽东战局一再糜烂,丢城失地,损兵折将,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打了水漂,损失惨重啊”。
底下文武百官听皇帝的口风如此沉重,似乎要找人承担罪责,这当口谁也不想抢着发言,就怕出头了成为替罪羊。
朱效文想起唐太宗称赞魏征的一句话:国有如此诤臣,国之幸事也!
看看眼下的朝堂,哪有什么诤臣,恐怕大多是趋炎附势之辈吧。
果真是王朝末路了吗?
朱效文只能自己接着说下去:“辽东经略熊廷弼在辽东呆了十几年,一直处在跟建奴交战的第一线,这么多年打下来,他的头脑很清醒,那就是建奴已经成长为一头恶狼,自从萨尔浒之败后,我们的军队与金兵正面交战已经不行了,这几年来的战事糜烂也证明了他的这个观点”。
“我们必须承认这个观点,虽然很丢脸,虽然很痛苦,但这是前线无数将士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这很现实,而现实往往就是痛苦的”。
“很幸运,孙承宗大人,袁可立大人,李邦华大人都认清了这个事实,所以孙大人制定了一套针对建奴的战略, 以宁远城加觉华岛,旅顺的双岛,江东镇的皮岛作为骚扰袭击建奴的三个支点,围困住建奴,限制建奴的发展”。
“由于建奴没有水师,而袁可立大人建立了登莱水师,拥有一千多艘海船,水师既可运送物资支援三个支点,又可运送兵力登陆攻打辽东沿海地区,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这个战略很好,也很有效,因为建奴为了不被这三个支点侵袭,必须派出重兵盯住这三个地方,建奴现在实力还不强,地盘只有这么点,辖区人口也就几十万,花在这三个支点上的人力物力财力就能消耗他们本就不多的实力,那么他们的发展空间就不大了”。
“虽然我们要为了这个战略花费很大的代价,但是这个代价是必须的,因为这是国家生死存亡之大事!”
“我们只能利用这个战略带给我们的时间,练兵强军,重振军力,从而打败建奴,消灭建奴!”
“如果哪位大人有更好的想法,更好的战略,现在就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商议讨论”。
太和殿里一片静谧,大臣们震惊于天启皇帝的才华,这还是他们认识的那个木匠皇帝吗?
就算是鲁班附体,也不会一下子拥有如此的眼光见识吧?
这时前排有位大臣站出来说话了:“皇上圣明! 臣身为兵部主官,对辽东战事也算了解,臣与孙大人也探讨过如何应对建奴,陛下方才所讲实乃真知灼见,我大明必须重视军队,重视武将的培养,才能重振军力,打败建奴!”
朱效文原本不认识这个大臣,听他所说,应该是现任兵部尚书王永光,此人也算有点才学,他能当上兵部尚书也是走了魏忠贤的门路,算是阉党,只是他跟魏公公的关系并不紧密。
于是天启皇帝坐在龙椅上微笑颔首,表示赞许。
兵部尚书说话了,内阁五位大佬就不能不表态了。
他们五人靠在一起低声商议了一番后,首辅大人朱国桢再次上前一步:“启禀陛下,内阁经过商议,认为孙大人的战略符合我朝目前的国情,内阁支持这个战略”。
首辅大人说话很讲究,不象兵部尚书那样拍皇帝的马屁,为了体现内阁的独立性,他表态支持孙承宗的战略,而非皇帝的战略。这个战略本就是孙承宗提出的,这么说没错,我们就是不拍马屁,特别是在众目睽睽的朝堂上。
后世有人说明朝后期有点象是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明朝后期皇帝不太爱管理朝政,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内阁为了证明他们不依附皇帝,表现出了一定的独立性,确实有点象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且明末的工商业比较发达,具备了向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客观条件。
只是明朝的税收制度比较畸形,国家财政没有从工商业发展中获得收益,外敌实力强劲,内部农民起义爆发,国家无力镇压,落得一个亡国的下场。
最后被清朝摘了桃子,统治了这片土地,社会制度却一下子倒退成了半封建半奴隶制,什么资本主义一下子成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