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义军(1 / 2)
正当安西为国号和年号争论不休,大隋被各地起义军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
位于陵州北明旧都的皇城内,起义军的首领们聚集到了一起,正在讨论接下来如何应对大隋的十万精兵。
这些起义军的成分十分混杂,而且发起人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只是因为陵州兵马调度使唐渊的加入,才让这群鱼龙混杂的各部首领暂时听命于他。
“诸位,不必担忧大隋的军队,陵州如今地广人稀,而且大隋朝廷对陵州的掌控也不全面,想要获得消息必然不如咱们,
咱们完全可以依靠对陵州地形的了解,跟对方打游击战,慢慢的分化敌人,然后各个击破,
总之就一个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
从这位年轻的义军首领口中说出来的话让众人听得是云里雾绕,好在最后这十六字真言挺好理解,
如今敌我差距太大,这种办法可谓是上上策,实在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年轻人提出来的想法。
而这位义军首领不是别人,赫然就是北明最后一位小皇帝朱高顺,若是被这些义军们知道他的身份,会产生多大的动荡自然不言而喻,毕竟当初这位小皇帝不是战败而降,而是抛弃了北明独自逃跑被俘,
义军们知道他的身份,难保不会借此泄愤。
如今朱高顺自然也不能顶着这个名字做事,而是听了杨秋的建议,改姓唐,名治。
这十六字真言也不是出自朱高顺之手,而是来自的他的参军吕无,吕无提出来的战略方针与如何煽动百姓的理论,让杨秋和安西一众人惊诧不已,
杨秋完全没想到吕无居然还有这种本事,有些东西杨秋听了都冷汗直流,后来根据吕无提出的民主设想,杨秋很快想到这跟吕芩洁曾经做出的事极其相似,如果杨秋不是安西的王,如果杨秋没想着称帝,说不定也会对这种政治体系充满向往。
可现在的杨秋不仅不会喜欢这种政治体系,若是安西出现苗头,他绝对会毫不犹豫的将其抹杀在萌芽之中,这是对皇权和中央集权统治的最大挑衅。
当然,杨秋敢让朱高顺带着吕无来陵州搞这种政策,自然是清楚,这件事不是十年八年,甚至五十年都不一定能够做到的,中原几千年的皇权统治已经根深蒂固在百姓的血液中,百姓们早已习惯听从官老爷们的发号施令。
若是某一天,有人告诉他们,以后自己可以当家做主人,他们首先的反应绝对是惶恐不安,然后就会向压迫他们的权贵和官员告状,说这里有人在危言耸听,
是的,中原百姓早已习惯了这种压迫,只要能够吃得饱饭,百姓们谁会管你什么民主自由,他们宁愿挨老爷们的鞭子,也绝不会相信这些鬼话,
但陵州不同,陵州百姓已经吃不上饭了,他们现在能够聚集在这里,不是因为吕无的那些理论,仅仅是朱高顺登高一呼,说能够带他们吃饱饭,所以这些百姓才簇拥到朱高顺的身边跟着造反。
至于那些绿林响马,江湖门派之类的三教九流,本身过得就是刀尖上舔血的日子,有人站出来说要带着他们造反,如果成了,以后便是开国功臣,就算败了,大不了重回山林继续打家劫舍,何乐而不为。
于是在唐渊这杆大旗的帮助下,朱高顺很快就纠集了大批的江湖人士和流氓恶霸,百姓们一看连这些恶人都投靠了唐公的旗下,他们自然也就随大溜的跟了过来。
朱高顺的身份对外宣称是唐渊的侄子,有了这个身份,那些觉得他年轻的各路首领自然也不会多说什么,就当给唐渊个面子,毕竟唐渊的身份在那里摆着,而且手底下还有上万精兵悍将,绝不是他们这些乌合之众能够比的。
义军和正规军最大的差别不是战力,而是对待百姓的态度,虽然攻城之后正规军也会洗劫城池,但终归还是会被军令约束,他们的目标往往都是城中的富裕人家和权贵商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