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做大做强(2 / 2)
我知道,有的应聘者会故意抬高工资。比如刘长乐说他在上一家公司月薪2万,我猜测有可能是1.5万也不一定。
站在我的角度来看,我需要的是等价交换。假如我给应聘者月薪2.5万,年薪就是30多万,应聘者一年能给我创造三十多万元的价值吗?
答案是不一定。但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那就试一下吧。
我问刘长乐:“刘工,我们这边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是否有兴趣加入我们的团队?”
“我愿意。”
“待遇方面刘工有什么要求?”
“2.5万吧,不包括五险一金。”
“好吧,随时欢迎你的到来。”
刘长乐入职后,我承诺除了基本工资,他研发的产品上市后,销售毛利扣出所有成本后,我给五个百分点的分红给他。
为了让公司的产品多元化,把公司做大,我给刘长乐下达了任务,一年内开发三个产品。
这三个产品分别是洗面乳、睫毛膏、眼影。
我的目的很明确,一年内这三个产品的样品要弄出来。
这是检验刘长乐是否具备真材实料的机会。如果刘长乐肚子里有料,那么于他而言只是小菜一碟。
我找刘长乐了解一下洗面乳、睫毛膏、眼影的制作流程,以及所需要的设备。这样我心里有点底,投入一个新项目需要较大的资金。
了解完之后,我压力山大,投资新项目的资金有较大的缺口,没有办法的办法需要去银行贷款了。
接下来,我关注的是刘长乐对新项目的开发进度。我要求刘长乐每月底写一份新产品研发报告给我。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刘长乐做事拖拖拉拉,毕竟月薪2.5万元人民币对我这种小企业的老板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等价交换是理所当然的。
我一方面在筹备资金,一方面在等刘长乐开发新产品的结果。
两个月后,刘长乐把洗面奶样品拿给我看,这是从实验室出来的结果,我需要验证。
我把洗面奶送去专业检测机构按国标严格检测。
一个星期后,我拿到检测报告,洗面奶所有检测项目均合格。
这下我基本上相信,刘长乐不是“冒牌货”。
我让刘长乐做几十瓶洗面奶分发给本厂的员工试用,然后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消费者看的是效果和体验感,任何一款产品都需要回头客。市场上同质化的产品那么多,凭什么吸引顾客?无非就是性价比和体验感。
我去银行申请贷款,抵押物是一百万元现金存款,厂里的机器设备人家银行看不上。
为什么有一百万现金不用而去贷款呢?
这叫借鸡生蛋,穷人存款,富人贷款。用别人的钱来做生意,几乎是很多老板爱玩的套路。
把银行的贷款搞到手后,我开始买洗面奶的机器设备。
设备到厂后,安装调试,一切顺利。我吩咐刘长乐开始小批量试产。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开始与正在合作那些客户沟通,我告诉客户有洗面奶新产品上市,大家帮忙推销一下,合作方式与之前其他产品合作方式不变,优惠多多,合作共赢。
由于洗面奶是新产品,我是格外关注。为了让刘长乐安心做产品,我向他承诺,新产品销售纯利润的五个百分点奖励每月底随工资一起发放。
我原本想安排陈明协助刘长乐,但我又想到搞配方的人都有一个“坏毛病”,喜欢把配方捂得死死的,生怕泄露了天机。
于我而言,配方没那么神秘,只是需要花一点功夫而已。作为老板,我不可能再去研发配方,而是着眼全局,怎么把公司做大。
比如说洗面奶吧,生产前得先采购化工原料。这等于是配方所用的材料我已经知道了,剩下的是配方比例和工艺流程了。
于我而言,这不难,我有配方研发经验,套路都差不多,多琢磨琢磨就搞出来了。
洗面奶经过数十名员工一段时间的试用,我收集到的问卷调查结果还是不错。这对洗面奶上市销售到客户手中我有了一点信心。
一个新产品上市各个环节都或多或少会出一些小问题。三个月后,洗面奶才从车间流水线上下来打包入库。
洗面奶第一次批量生产数量并不多,我根据客户提供的供货数量发给客户。有的客户多要几件,有的客户少要几件。
所有客户要货总量加起来再平均算下来,每个人客户只要了9件洗面奶。因为是新产品,客户并不清楚是否会受到消费者青睐,不敢积压库存。
第一批洗面奶发到客户手中后,我按下暂停键,车间暂停生产,等客户返单后再生产,以免造成产品积压在仓库,影响流动资金的使用。
接下来开始生产睫毛膏和眼影,新产品的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资金有限,只得再次去银行贷款两百万。
产品多元化后,需要强有力的销售来支撑。我开始招聘销售精英,我吩咐唐甜甜在网上物色人选。
我的目标是先把公司做大,积累一定资金后新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厂房,租厂房也不是办法,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十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