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官方盗墓(2 / 2)
新闻发言是一门把握分寸的艺术,而他刘胜庸,是艺术家。
“那么,是什么人挖的这个盗洞呢?”
女记者并不纠结盗墓证据,她更对盗墓人是谁感兴趣。
“根据我们从盗墓者现场留下的器物碎片和盗墓手法分析:盗墓时间估计为西汉末期王莽时代。而且,盗墓应当为有组织、有计划的官盗!”
刘馆长有过多次专业研讨会的雄辩经历,他的话语里习惯性带着有理有据、不容质疑的口气。
“管道?管道是什么?”女记者把“官盗”听成“管道”,一副痴痴傻白甜的样子,一脸的疑惑。
这一次,刘胜庸有点尴尬地哽住了。
刘胜庸口音带着点区域方言特色,加上电视台的这位女记者根本没接触过考古,一时间,没听明白刘馆长说的是什么。
刘胜庸只好努力变换语调,用尽量标准些的北方普通话的解释。
“这座墓的盗掘是“官”方所为。也就是说,盗这座墓的人,不是普通的民间小蟊贼,而是当时的官府或地方执政者。只有他们才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盗墓。”
他又举个例子:“比如历史上,三国时期,曹操盗发梁孝王墓,是专门建立了一支盗墓军队,还在军中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位;近代军阀孙殿英,带军队炸开清东陵,盗掘乾隆、慈禧的墓葬……在考古业内,我们把这种盗墓方式叫做‘官盗’!”
然后,刘胜庸又补充解释说:“‘官盗’是一个简称,其全称应该叫做:‘官方盗墓’。”
“哦——”
记者似乎听明白了,脸上显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我知道什么是官盗了,就是官方组织的,规模特别大的盗墓。”
女记者一脸领悟后的欢喜。
欢喜之余,她不知道后果的严重,又自以为幽默地又冒出一句:“刘馆长,你们考古队以官方的名义挖墓,是不是也算得上是官方盗墓啊?”
此话一出,旁边一群拿小铲的、拿小刷子的、拿相机拍照的、拿纸笔记录的考古队员们突然齐齐停手,脸色阴沉地抬头冷冷地怒视着正做采访的女记者,眼睛里发射出无数利刃般目光。
如果目光可以化作刀子和火焰,此刻女记者早已经被碎尸万段,挫骨扬灰了。
刘副馆长习惯性地看了一下身边。
翟丹不在他身边,他感到既幸运又遗憾。
幸运的是翟丹不在,不会有人当场暴起,把新闻记者怼走。
遗憾的是贼大胆不在,没有人当场暴起,把新闻记者怼走。
说考古是官方盗墓,在外界看来,可能会觉得是开个小玩笑,应该没什么问题。殊不知:在考古界内,这是犯了大禁忌!
这个世界上,有些玩笑是可以开的,有些玩笑,则是绝对不能随便开的。
“官方盗墓”这个词,在考古界内一般只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表示这是古代众多盗墓方式的一种;另一种意思就是——扣向考古队头上的屎盆子。
要知道:为了保户地下埋藏的文物历史原貌,中国政府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已经全面停止对境内所有地下墓葬的主动挖掘。
如果不是盗墓或房地产开发之类的“意外原因”,埋在地下的墓葬,就是知道位置,也是埋在那里不动,决不批准发掘。
社会上常有新闻报导,说某某处又有大墓被考古队发掘。时间长了,给外界一个错觉:国家在经常组织挖墓。
实际上,这是天大的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