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问答(1 / 2)
那时吴为刚刚十三岁,也是他拜董安为师的第二年。
初春时节,时近清明。三面环山的清茗镇,正是采茶的农忙季节。
这座小镇三面环山,不利于耕种。不过好在小镇周围山上的环境,比较适宜茶树的生长。而且此地产出的茶叶清香绵柔。颇受文人墨客喜欢。
据说此地最早是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山村。后来此地因为茶叶声名远扬。逐渐出名了的小山村迎来了一大批人的入驻。
随着人越来越多。已经有了上千口人的的小山村,便更名为了清茗镇。
这个时节正是采春茶的最好时候。所以小镇中的人大都进山去采茶了。平时极为热闹的小镇此时倒是颇为安静。
小镇的西南方有一座极为简陋的学塾。学塾的墙体是用泥土混合了稻草,垒起来的土墙。木制大门比两侧墙体还要高。
大门上方是木制的飞檐,在木门跟飞檐空隙的门头处挂着一块匾额。
匾额上写有“春晖学塾”四个大字。大门两侧则是贴了一副对联。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进入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左右两侧的两棵大树。这两棵大树都足有三抱之粗,树干挺拔,冠盖如伞。
盛夏时分,只是两棵树的树冠,就足以给学塾的大半个院子带来阴凉。
正对着大门的就是,足有三间房子大的学堂,左侧是夫子的起居用房。右侧则是客房。
学堂的正中央位置挂着一幅圣人挂像。挂像下面是大约半尺高的台子。台子上是夫子的书桌。桌子上摆有笔墨纸砚。还有几本书籍。
正对夫子书桌的是遍布的学子书桌。细数之下,这座学堂足能容纳六七十个学子。
只是此时正值农忙季节。学塾中只有二十来个学子端坐在下面。
这座学塾是一个姓宋的先生,自己兴办的私塾。据小镇居民传言,这位宋先生学问极高。有可能是大儒或者是朝堂离退的重要人物。
至于为什么有此传言。大致就是因为,有不少外乡人也把孩子送来此地学习。
而且那些外乡人大都谈吐不凡。他们都称宋先生为“夫子”。所以小镇人也就都跟着称他为“夫子”,或者是“宋夫子”了。
夫子看面貌年近古稀,须发皆白。但是哪怕到了这个年龄,也可以看的出来他面貌刚毅,总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不过若是相处久了就会发现,其实他为人处世都极为平和。
此时夫子盘坐在桌子后面。他看了一眼下面正襟危坐的学子。突然发问道:“前几日孔秀才被他大舅子强行扒掉长衫,拉去山上采茶,因而被人耻笑一事,你们有何看法?”
下面的一众学子闻言面面相觑。毕竟夫子之前一直严禁他们“背后论人是非”。因此面对夫子这突如其来的一问。一时之间竟是无人敢作答。
“但说无妨,此问只是就事论事,不是就事论人。”夫子见到众人表现,出声鼓励道。
众学子闻言,心中松了口气。别看夫子平时极为和蔼可亲,可是治学一事却一直很是严谨。
得了夫子的鼓励,一个嘴唇极厚满脸尖酸刻薄之像的小胖子,率先起身开口。
“这种人扒了他的长衫都是轻的。以我看就该扒光了他!省的他整日的自命清高。一个大男人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还想着要什么面子!笑话!”
夫子闻言,看着满脸怒气的小胖子笑了笑。伸手示意他坐下。对他的话语没有急着给出评价。
“夫子,我有不同看法,自古以来,日月星辰,各行其道。百姓千工,各司其职。方能四时有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孔秀才既然已经立志读书,就应该致力于治学一事。强行使其拖下长衫,放下颜面去采茶。一来容易耽误学业,二来他并不擅长采茶,很容易落得个“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此一来,很难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成效。”
一个身形挺拔,极为俊美,却有些面色苍白的少年,在小胖子坐下后,站起来说道。
夫子闻言,同样是报之一笑,伸手示意他坐下。
俊美少年坐下后,其他学子都没有要发言的意思。夫子见状看向吴为。
吴为看到夫子的眼神。有些不情愿的站起来说道:“夫子,我觉得此事根本就无须争论。我要是孔秀才,家中困难了就去采几日茶。有了银钱就安心读书。此二事冲突不大。至于什么耽误读书,无法“人尽其才”。那比其他人多努力些不就好了吗?至于让他放弃读书人的身份,一心养家糊口,那就更不至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