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中午吃口饭(2 / 2)
映雪将糖醋里脊放在地桌上,搬来小凳子让小李坐,并叫秦露、刘承明,秦露回来说刘承明不知何时走了。刘承明总这样,趁别人忙乱时悄悄溜走,尤其快到饭点时,不是溜回自己家,就是溜到有祥家,人们早已习惯了。
映雪、秦露坐下来,让小李动筷子,小李没动,看样子想等王文彬一起吃。秦露说:“小李记者,吃吧,过会儿凉了不好吃,王书记还得炒茄子、鸡蛋,咱们边吃边等。”
小李还是不好意思,映雪夹起一块放到她碗里说尝尝,自己也夹了一块,秦露早忍不住也夹了一块放到嘴里,咬了一口说:“小李记者,能问问你的名字吗,不能总叫小李记者吧。”“哦,李昕雨。”“那就叫你昕雨吧,怎么样,好吃吗?”秦露问。
李昕雨点点头,“想不到王书记还有这么好的厨艺。”“是啊,不然怎么当‘第一书记’呢?”秦露笑着说。“这跟当‘第一书记’有什么关系?”李昕雨好像并没把吃饭放心上,还是处处想采访的事。
映雪说:“当然有关系,不会做饭来刘家沟还不得顿顿泡面,泡三个月,我估计人都成面条了,还怎么扶贫?”“村里不负责伙食吗?”李昕雨问。“村里有这钱还用我们扶?”秦露说。“我是说村里可以配饭呀。”“配饭?不行,不是五六十年代了,干部下乡吃配饭,然后付粮票,那是惯例,人们接受。现在驻村去村民家吃顿饭,你付伙食费,人家要吗?如果硬塞,还以为寒碜人家;可不给,更不行,村里马上会传说,‘第一书记’在谁家吃饭了,那就不是单纯吃饭的事了。”
李昕雨明白,有些村矛盾多,主要原因在于村民认为不公平,同是邻居,他家为什么是贫困户而我家不是;同是70岁,他为什么有低保而我没有。他们不考虑邻居所以定为贫困户的条件,也不考虑自己没有低保的原因,只是觉得国家的政策就应该人人享受、国家的东西就应该人人有份,这就像父母的东西不能因老大有钱而不给分配,也不能因老二穷困就多得些,手心手背都是肉的乡土思维决定了他们的认知:分配面前人人平等。
要让他们认识到,给予贫困者足够的帮助与尊重,恰是更高层次的公平,是传统仁道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这些驻村的“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及帮扶责任人不知得走访多少次、宣传多少次、解释多少次,若因一顿饭而影响了工作,不仅得不偿失,或许还会前功尽弃。
李昕雨这几年,多次走过基层,深知这一点。但因扶贫工作而逼得一位“第一书记”拿起炒瓢炒菜,她也不能接受,继续问:“能不能雇人给做?”映雪回道:“雇谁呢?村里人谁都忙。再说哪有钱雇人呢?”秦露不解地看着李昕雨,不清楚她为什么对这事如此感兴趣,秦露不过开个玩笑而已,只好耐心地补充,“也不能雇,我们扶贫,是来工作,雇人侍侯还像话,还能深入群众、接地气吗?”
李昕雨点点头,想不到日常的做饭,在这里却有如此深长的意义。她夹了一口王书记刚端来的炒鸡蛋,王书记说是村里买的家鸡蛋,她也没吃出什么特别的味,只是颜色鲜黄鲜黄,好像没有蛋清似的。王文彬又炒成了一块完整的圆饼,这样无论从色泽、形状还是那腾起的缕缕香气都引诱着李昕雨挑动了一大块。
文彬坐下来问:“小李记者,喝点酒吗?”“不喝,”李昕雨摇摇头。秦露反问:“你还敢喝?”映雪低声说了句,“别人是不撞南墙心不死,这是撞了南墙心也不死。”“哪有那么巧,我一喝酒纪检就查岗。”王文彬说。
映雪平淡地说:“要不,你再试试,反正上次处分还没发布,最多‘记过’后边再加一个‘记大过’。”文彬本也没想喝,只是礼貌性地让一下李昕雨,谁知秦露、映雪一点都不配合,他只能请李昕雨吃菜,又不好意思给夹,说了两句,“小李记者,你吃烧茄子”“小李记者,再吃块鸡蛋”,自己都觉得单调乏味,没意思。
秦露、映雪倒不觉得,轮着给李昕雨夹菜,边吃边品评菜的色泽、味道,像品评一个男人的相貌、气度,不厌其细。
王文彬奇怪,什么事在女士这儿都能成为话题,美食、化妆、旅游,甚至小到指甲的修整都能聊上半天。
王文彬吃了几口,觉得饱了,拿起水杯来到外间,给三位女士留出足够的谈荤论素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