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背锅侠(2 / 2)
这种腊饼的特点,除了皮薄馅足,还有皮脆油多。
本来烤制的饼就离不开油,纯糖料的饼,几乎是只用油料捏合在一块儿的。
包在油纸里,没一会儿就把油纸浸透了,吸出了一大片油,得用两三张油纸包住才不会被被透出油来。
在这个糖油面都金贵的年头,用料整得这么实在,是很难便宜卖的。
但是某种程度上又没有办法,因为足油够料,本来就是腊饼这种小吃的特色,哪个环节做得不够了,那又不能叫腊饼了。
“这是张记腊饼吧?好像这个皮又厚了,馅儿也薄了些许。”但是陶向予把饼掰开一看,就很明显地感觉到,很好,又被偷工减料了。
做这种特色腊饼的人家,其实还是有不少的,有三四家都是百年的老字号。
当然,现在不允许私营经济,这些比较有名号的,都是归属于自己那边的生产大队,挂靠在公社大队的集体企业下,租个铺面或者在百货商场租个柜台的。
也有那种有这个手艺但不挂靠集体的人家,好处是不用跟生产队分享配方手艺,赚了钱也不用跟社员分红。
坏处嘛,当然是失去了集体这个靠山,租不了店面,不能打着招牌公开贩卖,在原材料这方面更是无法批量进货,价格也无法更便宜。
这种一般就是做的熟人生意,偷偷在家里做,做得都是很小批量的熟人订单。
像他们第一生产大队这边就有一户陈家人家,做饼的手艺也是传了很多年。
当年生产队这边要去跟他们谈合作,开个小作坊烤饼,然后在红星公社那边租个铺面,生产销售一条龙。
既可以给生产队这边的妇女一些招工名额,多少解决渔民家庭的妇女劳动力的问题,又可以打出招牌,给队里创造一份集体营收。
只不过最后不知是什么原因没有谈妥。
后来也有听说,极有可能是被陈家主动拒绝了。
原因当然是手艺与配方不愿意外传,当然具体是因为什么,外人也不好随意揣测。
说闲话的,骂陈家自私的,自然也有不少。因为这桩合作如果谈成功,生产队的很多人家或许是可以得益的,无论是得到一份工作还是年底能有一点分红之类。
但是谈崩了,自然就屁都没有了,能怪谁?当然是都要怪到陈家头上了。
哪怕谈崩的原因究竟是不是因为陈家根本无从得知,反正陈家这个背锅侠是做定了。
后来陈家就只在家里偷着做偷着卖,一天也规定了不做超过二十块饼,一到二十块饼的数量,就立马熄火歇业。
交易量少,卖得又都是街坊邻里,生产队那边也只能睁只眼闭着眼。
陈家腊饼确实是十里八乡做得最好吃的,一块饼无论什么馅,都要三毛五分钱外加一张糖票一张油票。或者三毛钱外加糖油面票各一张。
可以说是市面上卖得最贵的饼,平均比市面上其他人家的饼贵出将近一毛钱。